中国理论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必然逻辑与发展进阶

中国理论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必然逻辑与发展进阶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之一。这一特征的形成并不是随意选择的结果,而是超越西方物质主义膨胀现代化、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性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应对新时代伟大斗争的必然要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不是完成时,而是永远在路上。进一步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重点在于推动二者共同发展、充分发展、平衡发展、互促发展。

一、以“四个必然”深入把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战略考量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回答好现代化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即各国实现现代化难道只有西方一条路可走吗?社会主义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人民渴盼什么样的现代化?新时代如何推进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就是从某一层面对现代化“四个之问”的科学解答。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是超越西方物质主义膨胀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西方国家走的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道路,资本的逐利性和利益的至上性决定了西方式现代化必然是单向度的现代化,即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单向度的现代化必然造就单向度的人,即缺乏精神向度的人。资本化、工业化、科技化在为人们创造丰富物质产品、便捷生活工具、多元娱乐方式的同时,却使人的精神世界趋于空虚化、脆弱化、疏离化、孤独化。一是“本质的人性降格为通常的人性,降格为作为功能化的肉体存在的生命力,降格为凡庸琐屑的享乐”[1],降格为物化的人性,导致人的精神空虚。二是信念的普遍丧失,使人们缺乏支撑其精神大厦的支柱,导致人的精神脆弱化,“对于生活的畏惧,是跟随着现代人的可怕阴影。”[2]三是机器的统治把个人变成单纯的功能,使人们“对事物和人的爱减弱了、丧失了”[3],导致人的精神疏离化,人们疏离自我、他人、群体和自然。四是社会的个体化、人的精神疏离化,必然导致人的精神孤独化,正如埃利亚斯所言:“高度的个体化程度,高度的个人独立性,以及往往也是高度的孤独化。”[4]可见,物欲的天堂与精神的牢笼是西方现代化的悖论。要克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严重弊病,就必须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是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性质的必然要求。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实现现代化的方式不止一种。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方向、道路、命运的关键所在。所以,邓小平强调,“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5]而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进步的社会,“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6]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个根本性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人民性是其根本属性,人民立场是其根本立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其根本旨归。而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其中,“物质需求是第一位的,吃上饭是最主要的,所以说‘民以食为天’。但是,这并不是说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就是可有可无的,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7]而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就必须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是应对新时代伟大斗争的必然要求。在“两个大局”的历史交汇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从内部看,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生态环保任务仍然艰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仍然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等等。从外部看,世纪疫情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要战胜新征程上的风险挑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有先进科技的战略支撑、雄厚财力的坚强保障,也要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因此,必须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增强国家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二、以“四个发展”着力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发展进阶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要进一步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发展进阶,必须“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8],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充分发展、平衡发展、互促发展。

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与西方一味追逐利益至上、物质富足的单向度现代化不同,社会主义现代化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共同推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文明领域取得傲人成绩,精神文明领域却出现不少问题。对此,邓小平告诫道,“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9]可见,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不仅会背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内在要求,还会阻碍物质文明发展,最终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建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顺利实现。因此,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统筹兼顾、齐抓共进、比翼双飞。

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充分发展。物质贫困、精神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太慢、水平太低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追求的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充分发展、高度发达。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10]否则怎么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呢?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充分发展,一方面,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另一方面,要着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

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平衡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平衡发展是二者协调发展的题中之义,其包含两重意蕴:一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二者之间的平衡发展,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而不能“一手抓一手放”“一手软一手硬”。二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城乡平衡发展、区域平衡发展。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具体表现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方面的不平衡问题。因此,一方面,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既要加强乡村物质文明建设,包括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等;也要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振兴乡村文化、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等。另一方面,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11],不断缩小各区域之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差距。

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促发展。“物质存在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物质存在方式起作用”[12]。因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紧密相连、相互作用、辩证统一。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仅要从静态层面推动二者共同发展、充分发展、平衡发展,更要从动态层面推动二者互促发展。一方面,更好地发挥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的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撑作用。先进思想文化的教育传播、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等,都离不开雄厚财力物力的支持,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发挥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正确方向保证、先进价值引领、强大智力支持、丰润道德滋养和不竭精神动力作用。“经济越发展,物质生活水平越提高,越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15],否则经济发展就可能动力不足甚至迷失方向。总之,只有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促共荣、协同发力,才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项目来源: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CKS039);电子科技大学教师发展中心项目(项目号:FZPX202305)。】

(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1][2][3](德)卡尔·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第21,37,24页。

[4](德)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翟三江、陆兴华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73页。

[5][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154页。

[6][1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7][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15、324页。

[10]《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7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98页。

[13]《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79页。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