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网: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中国理论网: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谐发展,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实现乡村生态之美,社会民生、人文观念、经济耦合、社会效应缺一不可。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健全基础民生、建设精神文明、经济转型升级、社会共建共享等方面,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泽被子孙,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生态+基建:提升生态基础设施水平,夯实美丽乡村建设的公共服务基础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首先要把握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着力点。一要追溯源头系统,加强统筹计划,立足长远查漏补缺,制定年度工程计划细化方案,责任到人,强化组织实施的能力和系统规划能力,进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二要秉持适度原则,推动治污工程,持续推进农村污水整治处理、固废垃圾处置、生活垃圾管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等各方面垃圾的分质化处理;三要加强监管力度,提高科技水平。提升应用环境DNA、AI识别等技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监测和保护能力,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区域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具有截污治污能力的项目和生态廊道、生态试验区,放大生态效益。其次,聚焦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要抓好长效管理。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复合型工程,合理配置规划、多元管理办法、精细管理水平、良好管理保障缺一不可。此外,相关部门层面需做好任务编排和业务指导,建立定期交流的社会参与平台。在市场化运作方面,要加快完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统计管理,形成群岛效应,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共建、市场运作的全方位运营体,积极探索应用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系统推进城乡建设、降碳减污,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还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对乡村资源进行建模分析,因地制宜控制开采,提高环境整治水平,建立科学的环境监控预测网。

二、生态+思想:传播绿色理念,铸牢美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源头活水

乡规民约、风土人情浸润的中国乡村,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的沃土,更是文化振兴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生态+思想,对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意义,使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向更科学的方向延伸。“生态+思想”促进新时期美丽乡村精神建设,一要开展乡风文明治理与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度融合。在优秀的本土文化、深厚的农耕文明基础上,要铸牢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理论基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和新时代乡风民规建设,培育文明友好的民情民意、向上向善的社会新风、生态和谐的乡村氛围;二要丰富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与载体,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开展绿色教育。受限于教育资源,一部分农民环保意识与生态补偿知识相对薄弱,如何使其意识到环境保护、生态发展的重要性是美丽乡村建设中传播绿色理念的核心任务。让教育以村民喜闻乐见、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如组建文化艺术团进村表演或开办不影响农作节序的夜校,增强农村民众主体意识,激发主观能动性;三要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机制,建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责任制,将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思想推进工作的完成情况纳入考核内容,强化队伍建设,让每一个村民都直观体验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树立先进典型,举办最美家庭、文明村镇评选,广泛开展学习考察活动,用“看得见的正能量”激励、引导乡村民众对美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持,做绿色理念的践行者、乡村建设的参与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在思想上铸牢生态保护的意识和决心。

三、生态+转型:发展生态循环经济,推动美丽乡村产业建设的深度耦合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基层治理现代化和乡村生态保护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共生关系,将二者统筹兼顾可形成互嵌式发展的格局。首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乡村经济的绿色转型。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在有效地减少能源消耗和气体排放的同时,对破解资源环境约束问题、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具有整合作用。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中的生态宜居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向绿色循环发展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战略目标的指引下,我们要大力发展农村绿色循环经济,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动美丽乡村产业建设的深度耦合。第一,促进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要以“产学研用”公共平台为载体,从种植到营销,做到环环相扣,持续推动三大产业多元融合发展,打造绿色农业产业园区。第二,要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将生态修复,土地复垦纳入生态治理工作的年度任务,以“试点+实验”的方式,配合共筑新兴产业链,进一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融合。第三,要大力发掘文旅资源的市场潜力。加大对矿业废弃地的治理,可通过重建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功能,打造以矿业为特色的复合功能景点,依托废旧巷道,工业广场、煤矿作业点等资源,大力发展观光和知识科普的特色旅游业。最后,推进乡村生态体系的数字化建设。通过践行“互联网+”,达成与平台的快速对接,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这既拓展了网络营销的新模式,又为大众创业提供更多可能,在绿色农业的发展中嵌入了更多数字化特点。从资源利用率的角度,这一举措使更多的企业进入更大的市场,提高了区域竞争力和品牌特色商品知名度,在数字生态的维度为民众搭建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广阔试验天地,提高了乡村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生态+共建:建设和谐共生共享的绿色社会,共建共享美丽乡村生命共同体

“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生态文明不仅与乡村振兴紧密相连,更对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指导与发展方向。立足新时代人与自然、社会与生态的和谐共生发展目标,充分发挥社会制度方面的优势,聚焦解决城乡矛盾问题,统筹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矛盾,协调人与自然、社会与生态、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由此,我们应强化科技研发,树立法治思维、底线思维,正确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采用正确的手段利用自然,开发乡村。“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我们应坚持整体思维、系统思维、协同思维,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和保护,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赓续生态共享理念,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中国美丽乡村,共建和谐共生、共建共享的美丽乡村生命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蓄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绿色动能。

(作者简介:何雄浪,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彦彤,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科研助理。)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