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智慧

论智慧

智慧一词源于梵语的“般若”,本意是指对于万事万物终极之理的深刻洞察。在汉语中,“智”是指对于外在事相的了解;“慧”是指对于内在事理的把握。智慧是在知识学习、经验积累、阅历沉淀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能力素养。真正的智慧包含着宏阔的人生格局、深厚的学识素养、高远的道德追求。个人应对复杂世界需要智慧的力量,实现国家进步、民族发展、人类大同更需要智慧的力量。

智慧体现在综合能力上。在信息相对闭塞的传统社会,书籍较为稀缺,知识获取较为不易,某种程度上,拥有知识便拥有话语权和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信息获取十分便捷,知识已经变得唾手可得,网络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知识信息的获取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在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中保持定力,以理智的态度和理性的思维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鉴别、评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这就是智慧,是经过沉淀的人生阅历,是经过打磨的鉴别眼光,是经过磨砺的实际能力,是综合素质的全面反映。

智慧体现在人生格局里。智慧与小聪明表面相似,实际有着本质区别。小聪明者,仅有技能性的、形而下的智力,而无道德性的、形而上的智慧,缺乏对于真理的追求和原则的坚守,这样的人或可凭其智力而在竞争中把握先机、占据有利位置,有时能得一时之利。但长远而言,由于缺乏仁爱之心和共赢的格局,将难以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论语》有言:“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虽智力所及,能赚得名利财富,但是内心没有仁德,不懂得回馈社会、关爱他人,最终必将失去所得。为人处世,当摒弃小聪明,涵养大智慧。

智慧体现在辩证之道内。在中华传统文化语境中,智慧二字可拆开作解,“日知为智,彗心为慧”。上知下日为“智”,意谓要每日增加一点知识;上彗下心为“慧”,意谓要将多余的杂念去掉,使得内心通透如镜。这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做学问需要日日增益,博闻多识;而道德修养需要时时净心,去除贪欲、抵御诱惑。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与挑战,既需要不断地学习,丰富学识和才干;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回归初心,让内心保持灵明纯净。仅仅有“智”,只知增益而不思自省,人生难免迷失;仅仅有“慧”,只知守心而不思进学,人生又不免流于枯寂。“智慧”二字,不可偏废其一,两者乃是辩证统一的学问和修养之道。

智慧体现在文明理想中。中华文明追求“既仁且智”“真善兼备”的理想形态。与此相对,有两种文明形态为人所不取:一种是“仁而不智”,即只有温良本性,但缺乏自强不息、格物致知的精神,不能够开放包容、与时俱进,无法适应时代发展。另一种是“智而不仁”,将动物界“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用于人类社会,对其他民族巧取豪夺,这样的民族或可一时独大,但最终必将自食苦果。我国古代先贤主张“王道政治”,提出“仁眇天下”“义眇天下”的治世主张,倡导“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仁者情怀。对于其他民族利益的兼顾、对于异质文明的包容,不仅是一种高尚品格,更是一种智慧和远见。只有做到“既仁且智”“真善兼备”的文明,才是真正可大可久的文明。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