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中国社会科学网: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呈现新气象、开创新局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在这一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大理论成果,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征程上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必须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科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特质,从而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彰显中华文明文化主体性意识

重视文化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文化本质上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化和形象化,发展规律具有社会历史性。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特定时期、区域、民族内各具特点的文化形态,这些文化形态通过特定的物质和技术手段表现出巨大的差异。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新时代我们党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就来自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

承认文明的多样性。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认为,作为上层建筑,文化发展规律受制于所依存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不同导致文化的差异,进而形成全球文明的多样性。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都蕴含着人类发展进步所依赖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据统计,当今世界共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文明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强调文化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认为,文化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是特定场域内阶级关系、阶级矛盾与斗争的反映和表现。文化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这种客观实在性决定了文化是可以被改造和建设的,也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代表先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新文化代替落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旧文化的过程;是文化不断地从低级形态走向高级形态,不断地趋于科学、理性并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只有进步的、先进的文化才会被历史所选择,从而被继承和发展,这就是文化的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其中的“立场”就是人民立场、民族立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人民性;另一方面强调要推进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种转化和发展就是要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进步的新形势新特点“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担当

着眼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担负新时代党的文化使命,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不盲从各种教条,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必须通过一系列宣传教育工作,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在全社会不断涵养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

着眼文明多样性秉持开放包容。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担负新时代党的文化使命,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推动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做到融通中外、贯通古今;必须着力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加强文化基础研究,形成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着眼文化实践性坚持守正创新。担负新时代党的文化使命,必须同时坚持守正和创新,守住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守住“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住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守住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同时,根据时代实践的新发展新变化,不断创新思路、话语、机制、形式,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支撑力。

新时代新征程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必须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内涵,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特质,着眼文化文明的主体性、多样性和实践性,坚持自信自强、开放包容、守正创新,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增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研究”(23AZD05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