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

中国理论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正式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升到“新的文化使命”的高度。

一、文明形态更替的普遍规律与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

“中华”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术语,不仅表示一定的地域,也指涉一定的文化和具有这种文化的人。“文明”是人类实践活动传承、累积和创造的结晶。马克思与恩格斯经常在广义层面使用“文明”概念,用以指代一定历史主体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文明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文明就是中华民族过去、现在及将来开创的文明成果的集合,是变动不居、不断发展着的,必然经历了多种文明形态的演替与嬗变。

文明形态与社会形态具有同一性。文明形态的变革,一般循沿社会形态的更替规律渐次演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考察并论证了人类“开化后”社会形态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趋势。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将关于五种所有制的构想发展成为“五种社会形态说”。列宁继承并将该学说推向前进,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历经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更迭过程。从事实层面看,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大致经历了五种形态,包括以公社所有制为根基的原始文明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形成的,具有“对抗”和“分裂”属性的奴隶制文明形态、封建文明形态和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中形成的文明形态。需注意的是,经典作家们是以辩证的态度预见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的,他们在揭示社会发展普遍性规律的同时,又承认社会形态、文明形态更替中有特殊性存在,这就为不同国家探索新型的社会制度形态和创新人类文明预留了可能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证明,中国历史上存在过原始社会和奴隶制社会,有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之路,但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革命完成后,中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由是可见,历史上的中华文明有过原始文明、奴隶制文明和封建文明等不同形态,却未尝出现过完整的资本主义文明形态,而是直接迈进了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

二、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生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地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进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及至新时代非凡十年的创新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是基本一致的,正是在这一时代巨变中,中华文明才得以重焕荣光。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而是文明更新的结果,彰显了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独有形式及其内在逻辑。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及推动形成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本质上属于社会主义文明范畴。其二,中国式现代化昭示着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价值取向。中国式现代化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开辟出文明转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其三,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了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原则。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在“办好自己的事”的同时,努力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彼此相济、互促共行的逻辑关系。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从整体上改变了中国社会面貌,使得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新的活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同时也为中华文明注入强大生机,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形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而言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

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意义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从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衍生出的最新文明形态,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中华民族拥有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孕育出积厚流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为仁由己、仁者爱人”的仁爱思想,“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君子喻义、以正治国”的正义观念,“言而有信、允恭克让”的诚信理念,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以及“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理想憧憬等,集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旨归及其“质”的规定性,涵养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底蕴,为坚定历史自信、厚植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问题,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现实地看,“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生搬硬套,也不是拘挛补衲,“结合”本身就是创新。经由“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才能彼此融合、相互成就,进而引导中华文明发生深层次、全方位的现代转型,使其发展成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形态,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典型代表。举凡一种文明,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在结构,一是作为文明存在基础的物质形态的文明,二是支撑文明有序运转和良性发展的制度形态的文明,三是反映文明风貌的精神形态的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就是面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明创造活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覆盖物质、制度、精神等多个层面的文明更新,指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伟业。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动力之问,丰富和拓展了现代化推进路径的多元性以及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其所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的总体性文明体系,既拓新了社会主义文明叙事,又焕新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展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文明图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脱胎于社会主义文明范型,蕴蓄现代力量,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毋庸置疑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典型代表。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继往开来、接续发展的产物,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辟得的文明新境界。建党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以“两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举旗定向、创造前提、开辟道路、积累经验,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建设的百年实践和经验研究”(22AZD022)的阶段性成果。】

【王文浩,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武汉大学青年讲师团成员。】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