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层”的“宜”与“忌”

“四下基层”的“宜”与“忌”

“四下基层”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创新实践,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正如火如荼进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四下基层”作为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牢记“四下基层”的“宜”与“忌”,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入心见行。

XxjpsgC007172_20231015_PEPFN0A001

这是10月14日在甘肃省平凉市拍摄的崆峒山秋景。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政策宣讲下基层,宜“与民共情”,忌“主观主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深邃,倘若照本宣科、空洞说教,难免会让群众感到厌倦和乏味。惟以己先明,能使人知;惟以己先明,方使彼晓。作为党员干部,只有先学一步,深学一层,细嚼慢咽,消化理解,才能增强宣讲的吸引力、感染力、共情力,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入民心。要善用乡言俚语,采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多一些土气,少一些官气,多讲有生气、冒热气、接地气的大白话,少讲官话套话虚话书面话,注重穿插故事和事例,把深奥的理论讲“浅”、把厚实的书本讲 “薄”、把党的好政策讲“活”。要常与群众共情,赋予群众充分话语权,设身处地站在群众立场“同心”感受,多了解群众喜欢听什么内容,对哪些宣讲形式感兴趣,变“我要讲什么”为“群众要听什么”,提高宣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思想深度和趣味气息有机结合,让“党的声音”飘进群众心里。

调查研究下基层,宜“拜民为师”,忌“高高在上”。群众中有大智慧,板凳上有巧方法。只有深耕基层一线,走进群众家中,围坐一张桌子、同坐一条板凳,才能掌握活情况、捞出真问题,汲取群众智慧和力量。要放下面子、扑下身子、沉下心去,既不高高在上,也不自以为是,时刻保持本领恐慌的危机感、知识饥渴的紧迫感,涵养空杯心态,懂得自我归零,以小学生姿态拜人民为师,蹲在田间地头找措施、走进街头巷尾寻对策,虚心向群众学习、诚心向群众请教、真心向群众问计。永葆“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学习态度,常想是什么、常问为什么、常思怎么办,不懂就问、不耻下问,善于发现群众身上的闪光点,学群众广为流传的“土知识”、学群众普遍认可的“土办法”,把群众遇到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收集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用群众智慧破解基层难题。

信访接待下基层,宜“除结化淤”,忌“放任不管”。干部多“下访”,群众才会少“上访”。只有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群众信访工作,才能抚平“疙瘩”解开“心结”,达到“活血化瘀”“血脉畅通”之效。要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传承践行“浦江经验”,经常到信访问题比较突出、社会矛盾比较集中的地方,开展“主动接访”“蹲点调研”“求教问策”,变“被动受理”为“主动介入”,消除群众困惑和忧虑、缓和对立情绪、化解矛盾纠纷,让群众话有处说、难有人帮、事有人为。要树牢闭环思维,坚持把“息诉罢访”作为办信处访工作唯一标准,创新“全覆盖点单、全要素派单、全方位办单、全链条晒单”,优化“问题梳理+明确责任+即时核实+对策制定+限期处理+实时调度+问题销号+公示公告”的诉求处理程序,围绕群众堵点痛点难点对症下药,集中进行信访清淤,扎实推动问题解决、积案化解,把群众的怨气怒气化为顺气服气。

现场办公下基层,宜“马上就办”,忌“久拖不办”。机关会场听不到民生疾苦,电话声里传不出民之所盼。只有到现场去,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能切中肯綮、靶向施策,把问题解决在一线、把矛盾化解在一线、把工作落实到一线。现场办公“面对面”,解决问题才能“实打实”。要践行马上就办、当场就办、办就办好的理念,把纾困解难的“办公桌”摆到群众家门口,在沟通交流“零距离”、真情互动“贴民心”中,听懂群众“弦外之音”,找准群众“真情实感”,摸透群众“期盼诉求”,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难事办成,办到群众心坎上。针对现场办公发现的问题,能解决的马上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做好解释说明,现场列出问题清单,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员和整改时限,纳入督查督办和日常考核内容,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把“打分权”交到群众手中,以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赢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委组织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