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人格塑造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人格塑造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人格是使一个人成为具体的某个人的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品质特征,它可以被认为是影响个人行为、思维和情感的可预测的习惯、个性和取向的集合。文明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不同,自然就会导致环境不同、情境不同,对理想的青年人格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在考虑新时代中国青年人格塑造时,应兼具宏观、中观和微观视野,注意把握好文明、文化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人类文明进步与青年人格之间的关系

文明可以说是基于人类生存、生产、生活和延续的需要而与自然环境、生态条件相互作用,以及人类自身以多种形式互动所累积的器物、制度、思想、精神等内容的总和。人类文明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其形态会不断演化。迄今为止,根据大多数人生产、生活、生存、延续及互动方式的不同,人类文明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工商文明……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工商文明在字面上很直白地表达了某个具备一定规模的社会群体在较长历史时期内主要的生产、生活、生存、延续及互动方式。游牧文明主要通过游猎和放牧来获得群体生存及延续的主要能量和物质条件;农耕文明主要依靠农业耕作来获得群体生产及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环境氛围;工商文明主要通过工业商贸来创造、交换群体生活物资,并建立起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往来关系。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人类文明与人格之间有着比较明显的“互构”关系:不同的人类文明往往会推崇不同的人格特质;而群体特别是青年群体中逐步被认可的人格,特别是有着广泛影响的重要人物的人格又会反作用于人类文明的演变进程。心理学家已经使用许多理论解释了人格是如何发展的。人的一生大致被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儿童阶段,二是青年阶段,三是成人阶段。①而青年阶段的人格发展包括形成独立于他人的身份感,自身个性的日益凸显,是非观念、道德准则的逐步提升及内化,对自己的境遇进行或内或外的归因,以及学习如何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与他人展开互动等。

青年阶段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人格发展阶段,往往会让传统和新潮汇聚。由此,人类文明中一些新的萌芽可能会在青年群体中获得培育,并进一步发展壮大,与时俱进地推动人类文明演化进步。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工商文明所看重的理想人格不同,形成的促成文明进步的新型青年人格也不同(如图所示)。总之,青年的理想人格因应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②

“数算文明”的青年人格和青年文化拓展

相对于游牧文明、农耕文明以及工商文明,“数算文明”需要更详细的考察。“数算文明”是本文提出的专用术语,用来指称当今世界正在形成的一种新型人类文明形态。“数”指的是“数字”(包括“数字化”),“算”则是指“算法”。自计算机特别是互联网出现后,人类文明在过去的四五十年中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的生产、消费越来越多地通过数字来进行,社会生活也越来越数字化;而在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交换活动中,乃至更广泛的人际接触互动的过程中,算法的作用日益凸显。虽然“数算文明”仍然处在发展的进程之中,但其主线、趋势日益明显。

人类文明的进步推动了青年内控型人格的形成,即相信“自己命运自己主宰”的人格获得了发展。这是因为,更相信周遭环境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可以控制的青年,能够以更为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活动之中。他们的文化和生理基因也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能够抵御相对更大的风险,而更易获得延续。同时,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快速发展,能够获得广泛认同的青年人格类型相较于以往也大为拓展。信息化、数据化、数字化的发展,加上智能化的算法匹配,让那些独特的个性和人格特征不乏认可者,丰富了当今世界能够支撑起某种群体性生活方式的青年人格,也给青年人格塑造带来了不小挑战。于是,不同青年人格类型之间就出现了竞争可能性,而这种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于青年文化来实现的。在微观的青年人格与宏观的人类文明进步之间,青年文化的发展越来越需要被重视和关注。可以说,青年人格影响着青年文化的形成以及青年文化之间的关系,而青年文化又反过来影响着青年人格的塑造。

青年文化是青年在生产劳作和社会行动中形成的价值“任责”(commitment)、精神气质、思想意识、制度规范以及对应的器物工具等。③当前我国的青年文化呈现出一些共性。

首先是独立性。如“饭圈”文化给主流文化以及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凭借现代技术,当代青年群体已经越来越能够较好地联系在一起了,也越来越容易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青年特点的青年文化。需要指出的是,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不能否认青年亚文化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为主流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其次是时代性。青年具有旺盛的好奇心,他们的思想意识是动态发展的,因而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并传播新的观念。由此,一些处在时代前沿的思想意识、制度规范以及器物工具(比如一些新的科技产品)等,会成为青年群体的主要关注对象。可以说,青年文化势必会呼应时代的特点和潮流,因而也就具有了时代潮流性。

再次是多中心性。当前,青年群体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沟通以及联结,越来越突破既往的局限性、边缘性,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中心性。当然,青年群体不止一个中心,而是依据他们所热衷或感兴趣的对象形成多个中心。因为热点和关注点的多元和流变,一些青年文化甚至可能偏离于常规逻辑之外,持续存在较长的时间。

最后是开放性。由于青年群体追求个性、热衷创新,所以青年文化是开放而丰富的。有些青年文化能够经受时代发展的检验,并随着青年群体的日益成熟而不断沉淀,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有些青年文化则是昙花一现,几乎不会留下什么痕迹。

新时代所需的青年人格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④青年是什么样的,未来的中国就是什么样的。因此,新时代中国青年应淬炼优秀的人格品质,包括如下几点:

一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时代使命感。无数古代先贤以及革命先辈在青年时期就认清了人要达到的崇高精神境界是“以天下为己任”,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挽将天上银河水,散作甘霖润九州”的焦裕禄以及“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黄文秀等。新时代中国青年应致力培养先“忧天下”后“乐天下”的家国情怀,为国为民尽青年应尽之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青年只有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内化到心中、外化于实践,才能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三是更具紧迫感和现实感。当前,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有些关键性的创新甚至会给人类社会带来颠覆性改变。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中,改变和竞争无处不在。新时代中国青年应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避免自己在不经意间落后于时代甚至被时代淘汰,积极主动承担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使命,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保持危机意识,与时代共奋进,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共发展。同时,科技的发展常常会衍生出一些虚幻却又极具诱惑力的事物,让一些缺乏现实感的青年沉迷其中,因此,新时代中国青年应增强现实感,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同时,更要立足现实、脚踏实地。

四是有意识地自律、自省、自我节制。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个体的发展空间和可选择机遇空前增加。在这一情况下,新时代中国青年愈加需要有意识地自律、自省、自我节制。

五是树立开放、包容、创新意识。当前,人们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变得快速、便捷,人们互动交往愈加频繁、深入,同时,科技迭代速度加快并且工具操作越来越简化。但与之相伴而生的是,算法匹配让人们越来越容易陷入到坐井观天式的“信息茧房”之中,青年如果不勇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就会极大地束缚自己的视野。由此,开放、包容、创新意识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至关重要。

六是形成自我导向型人格。现代社会的“智能化”容易导致一些社会成员思维简单化,进而使得一些青年形成依附型人格(比如“巨婴”现象)。人的一生应该是不断追求自我成长、自我进步、自我完善的一生。因此,新时代中国青年应对自己的行为及行为产生的后果有清晰的判断,并有能力适应环境、控制局面,实现自我发展与超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鼓励青年的:“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业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⑤

新时代中国青年人格塑造的原则与方法

人格塑造是人们了解和把握一个人的人格形成规律,并对具体人格的形成加以适当引导的过程。人格塑造通常是为了形成一种为当时的文明和文化所需的人格,亦即日常生活中所谓健康人格、理想人格等。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离不开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积极参与。由此,应特别注意新时代中国青年人格塑造的原则与方法。

一是及时优化完善学校教育教学体系,充分重视社会环境的影响,让有利于人格塑造的众多行为主体有效介入,形成青年人格塑造的合力。在互联网高度发达、信息获取十分便捷的当代社会,具体观念的灌输特别是生硬刻板的说教,未必会对青年人格塑造起到作用。不可否认,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小喇叭”的互联网时代,一些因为发表幼稚可爱或可笑的言论而招来的关注,会让一些人在少年时期乃至童年时期沉浸其中。此时,如果缺乏有利于青年人格塑造的众多行为主体的有效介入(一般而言,包括家庭、社区、志愿组织以及朋友等),过度地强调学校教育特别是学业成绩的重要性,则很容易导致一些青年的人格缺陷和人格发展乏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广大教师要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⑥由此可知,应将人格的完善与理想人格的塑造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契合青年所处的社会环境,更多地借助学校之外的行为主体力量,以便形成青年人格塑造的合力。

二是充分发挥青年文化在引导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积极作用。青年文化会对沉浸其中的青年群体产生影响。青年文化特别是形形色色的青年亚文化对人格具有一定的固化作用,可能导致青年人格塑造停滞不前。比如,青年亚文化在促成青年交往、聚合、认同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凭借互联网的便利,有共同爱好的青年跨地域、跨领域、跨时空连接起来,青年亚文化及相关社会群体的“圈层化”现象也由此出现。此外,青年对“独特性”的追求也加固了圈层,容易形成“信息茧房”效应,即圈层内部与文化整体相隔膜,缺乏对社会整体的理解和认知,这无疑不利于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人格塑造。事实上,在互联网时代,青年亚文化未必能够真正地沉淀为青年群体相对稳定的观念和行为模式,也不一定能够产生真正持久深入的影响。只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贴近现实生活、呼应现实需求的青年文化,才能更好地帮助青年塑造理想人格。

三是鼓励青年“埋下头、俯下身”,在实践中成长成才。在互联网时代,“眼见未必为实”“有图有视频不一定有真相”,如果没有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分析,都不足以定性某种“真相”。从这个角度来说,青年只有“埋下头、俯下身”,勇敢走向现实,才能更好地辨析真实与虚假,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总之,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实践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也是广大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新时代中国青年应把提高学习能力、抓落实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作为重要抓手,不断提升实践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⑦

四是鼓励青年自立自强、敢试敢闯。自立是每个人生存的必备条件,尤其是青年一代。自立的人,能够自力更生、不依赖别人,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能为国家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接力棒需要交给青年一代,只有青年一代自立自强,国家才会发展强大。由此可知,新时代中国青年应始终保持拼搏之心,自立自强、敢试敢闯,从容应对各种环境、形势的变化,积极主动调节心态,努力发挥自身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广大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不懂就学,不会就练,没有条件就努力创造条件。‘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对想做爱做的事要敢试敢为,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把理想变为现实。”⑧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注释】

①[美]罗杰·R·霍克著,白学军等译:《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

②斯琴高娃:《青年理想人格塑造需“内外兼修”》,《人民论坛》,2018年第18期。

③王水雄:《社交模式变革下的青年文化建设》,《青年研究》,2021年第2期。

④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

⑤⑧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4月26日。

⑥⑦《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新华网,2022年4月25日。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