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火箭诞生的航天沃土

一枚火箭诞生的航天沃土

北京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系列报道之三

一枚火箭诞生的航天沃土

甘肃酒泉,东风革命烈士陵园。这里长眠着1位元帅、13位将军和760余名为中国航天事业献身的官兵及科研工作者。

往西南眺望,7公里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96号点位,“五、四、三、二、一,点火!”

2023年7月12日9时,随着一声巨响,“朱雀”尾部喷射蓝色火焰,直冲云霄,第三次叩问太空。12分钟后,火箭到达预定轨道,朱雀二号遥二成为全球首枚成功发射入轨的液氧甲烷运载火箭。

那一刻,现场的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泪水夺眶而出。“这是民营航天公司向英烈的一次致敬。”公司CEO张昌武说。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安排给企业的“服务管家”马朝目睹了这一切,长舒一口气:“这也是我们对民营航天的一次倾力支持。”

亦庄有条“火箭大街”

航天事业,被看作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进行技术攻关,产业壁垒极高。2015年,国家提出“军民融合”产业政策,鼓励民营企业进入航天领域展开商业化产业化建设。

亦庄——北京经开区,这个225平方公里的区域,逐渐集聚起国内70%的民营火箭公司。

为什么是北京经开区?

这既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往西6公里,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所在地,“春江水暖鸭先知”,这里产业氛围浓厚、人才聚集效应愈加放大;

更得益于一系列因势利导的创新政策:亦麒麟人才政策几乎覆盖所有专业技术人员;“免审即享”的资金补贴惠及各类创新型企业;产业专班为重点企业一对一服务……

“民营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九死一生’,我们必须涵养适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土壤,吸引最有竞争力的人才。”北京经开区工委副书记、组织人事部部长于淼说。

创新的力量一旦聚合,就会迸发巨大潜力。航天产业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一枚中小型火箭,就对应数百家供应商,这些供应商分散在多个省市,协同攻关成本巨大。若将上下游企业聚集一处,能极大提高生产效率。

为此,北京经开区倡议辖区企业展开合作,给予产业链协作补贴。荣华南路附近逐渐衍生出一条要素相对齐备的航天产业链——在这里创业的人们更愿称之为“火箭大街”。

2017年,蓝箭航天来到亦庄。他们从5个人、不足百平方米起步,一步步蹚出民营火箭生产、制造、审批、发射的全流程。3年后,他们发射了第一枚固体运载火箭朱雀一号,但离成功入轨“只差一点”。

复盘时,研发团队提出,企业基本要素已经齐备,我们能不能弯道超车,研发液体火箭?经管专业出身的张昌武算了一笔经济账:“如果研发液氧甲烷火箭,全箭零部件种类降低50%;电气成本降低80%;推进剂更是只有传统液氧液氢推进剂的1/30,发射成本低、可复用,能破解国家‘星多箭少’的难题。”

反复衡量后,蓝箭航天作出一个看似大胆,实则极富远见的决定——将研发重点从固体火箭转向液氧甲烷火箭。

蓝箭航天有了再搏苍穹的底气

新旧理念一旦碰撞,争议也随之而来。

造液氧甲烷火箭,伴随的是几何级上升的研发难度。仅研发出稳定、可靠的发动机,就至少要在试车台上试点火10万次。连试车台都靠租借的民营企业,凭什么造液体火箭?

“我们的液氧甲烷发动机,就是这样被逼出来的。”研发总经理戴政说,提着这样一口气,蓝箭航天想做自己的试车台。

但谈何容易!首先,人从哪里来?张昉曾参与国家某重点型号火箭试车台建设,现在必须来抓总。“我们这支团队,常常要以一当三,这样的情况下,大家成长极快。”张昉说。

更大的压力,来自资金。仅造一个试车台,公司至少要投入1.5亿元,剩下的钱只够支付3个月工资。“即使这样,我们也要押上家底去干。”张昌武想法坚定,开始多方筹措资金。

经开区送来及时雨——依据政策,为企业留抵退税上亿元,公司账上资金“活”了起来。

2018年,他们锁定浙江湖州美女山的一个废弃矿坑作为试车台建设基地。11月底的湖州,阴雨连绵。6名工程师顾不得寒冷,每天与时间赛跑。建筑工人休息了,他们上手接着干;下雪地滑,他们协助司机将载重20吨的液氧槽罐车推至山顶。从搭建到交付使用,团队把工期缩短10个月,省下了1000万元成本。

动力推进、工艺制造等环节,也在夜以继日地攻坚。2019年1月的一天,研发人员发现,发动机喷管冷却槽道积碳,难以清洗,反复尝试未果。项目负责人袁宇无意中看到,路边餐馆正用超声波机清洗小龙虾。他灵光一现,超声波能将液体分解成更小颗粒,正好清理积碳!袁宇硬着头皮找到老板,“我们是造火箭的,发动机出了故障,借你们机器救救急,行不?”一听他是造火箭的,老板爽快答应了。“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它掂出了航天事业在国人心中的地位。”袁宇说。

人才就是在这样的攻坚克难中成长的。而对于培养人才,蓝箭航天不遗余力。

袁宇曾提到,自己的一个研发设想,公司曾拨付1500万资金去验证。“成立以来,蓝箭航天将资金七成投入到了研发中,这样的研发优先导向,让我们把技术护城墙筑得高高的。”战略研究部总经理刘媛媛说。

“高筑墙”的坚持逐渐收到效果,公司形成了人才虹吸效应,完成了整箭全系统人才储备,带动一批产业链企业进行技术升级。“这也是我们扶持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初衷。”北京经开区汽车和智能制造产业专班副主任曾敏说。一企一策、一事一议,专班对企业的帮扶始终如一。

一枚中小型火箭造价约为3000万元,连续发射失败对民营企业来说,是致命打击。为让民营公司继续轻装前行,北京经开区首创“首发不保、二发保半、逐次递增”阶梯式参保方式,帮助民营火箭公司摆脱了自己“保不起”、保险公司不愿保的窘境。

火箭带着“保险”上天,蓝箭航天有了再搏苍穹的底气。

每次发射,都是对浩瀚宇宙的一次叩问

历时两年研发,2022年12月14日,蓝箭航天朱雀二号进行首次发射,火箭成功入轨。然而780.88秒后,火箭偏离轨道飞出大气层200余公里,发射再次失败。

控制室里,鸦雀无声。一名技术人员在朋友圈发布一张漆黑夜色的图片:“如若我心。”

每次发射,都是航天人对浩瀚宇宙的一次叩问。研发团队通宵未眠,进行技术归零,锁定问题出在一次因资金紧张而舍弃的测试上。

正当技术人员复现问题时,蓝箭航天又遭遇了一场更大的危机——火箭接连发射失利,有投资人提出,创始人回购股权。这对资金链已异常紧张的公司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2023年1月初,得知北京经开区设立100亿元政府投资引导基金,蓝箭航天仿佛看到一线曙光。他们发出求助函,希望得到支持。

为此,北京经开区领导班子紧急动议,评估风险。2023年5月,班子一致决定注资1.5亿元——这是领导班子冒着极大风险作出的决定,但也说明他们对企业充满信心。

有了北京经开区的“背书”,蓝箭航天渡过了此次危机,有知名投资机构甚至提出跟投。

这给公司上下打了一剂强心针。他们集中精力排故、改进、试验,通过发动机地面试车复现故障,改进低压壳体强度、裕度。

测试完毕。一切正常,只待东风。

2023年7月12日,朱雀二号发射成功。

戴政手机里,至今保留一张截图——一家全球知名火箭企业为朱雀二号发出推特,“我有理由相信,中国民营航天已走进国际视野。”

经此一役,蓝箭航天名声大噪,资本纷至沓来,有的还开出丰厚物质条件,却被张昌武婉拒了,“企业要走得更远,离不开优质沃土。”

最近,汽车和智能制造产业专班有了新的打算。复盘蓝箭航天曲折的发射经历,他们感到,测试环节是每个企业绕不开的难题。“仅推进剂储物箱的一次静力试验就要花数千万元,更何况整箭测试,这远非初创企业能承受。”马朝补充道,“走访中我们发现,很多企业排队数月才能租到测试实验室,耽误了研发进度。”

投资建设共性技术平台,打造商业航天聚集区。在北京经开区,一个更加健康的航天产业生态圈,正从蓝图变为现实。

2023年12月9日7时许,朱雀二号遥三火箭携带3颗卫星,发射成功。也正是这天,张昌武在朋友圈写下:“再抬头,天已破晓。”

“朱雀”,这只寓意不断进取的古代神鸟,正带着国人的航天梦想,飞向苍穹。

编者手记: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中国人的航天梦想由来已久。现在,全国70%的民营航天企业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梦想开始的地方。

人与城,共成就。在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指引下,经开区通过精准实施产业扶持政策,一对一服务重点企业,涵养了适宜民营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土壤,吸引人才集聚,逐梦苍穹。

不仅是航天产业。近年来,北京经开区形成了“中国芯”“网联车”“创新药”“智能造”四大主导产业集群,聚集产业人才超40万人,人才贡献率达68.7%。人才释放的内生动力,让经开区用0.35%的土地贡献着全市近30%的工业增加值。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