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富裕的科学内涵与实践探索

中国理论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富裕的科学内涵与实践探索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是要注重精神与物质平衡,努力实现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相平衡的发展模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针对资本主义出现的两极分化现状进行了科学分析,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是要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富裕,并寄希望于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人人平等、没有剥削压迫、精神美好的共产主义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和论述中不断强调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走向新境界。尤其是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战略方面,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可见精神富裕在共同富裕道路上的迫切性。“精神”是内在的展现,是无形的,“物质”是外在的表现,是有形的,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两手抓。思考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共同富裕必须是精神富裕的世界,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也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

坚持人民的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辩证统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得到高度认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梦”,而“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的需要是什么?人的内在需求包含物质层面的发展和精神层面的发展两个方面,其中物质是基础,物质的满足以及财富的积累丰富是解决人生存的根本,因为物质生活影响着人与社会的交往与活动,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保障,物质得到满足后,人自然就将目标转向对精神需要的追逐,这一点在马斯洛的需求定理中得到充分论证。

精神需要的满足和对更高层次精神生活的追求构成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进步发展的主要动力。在马克思主义精神内涵的影响下,要把“精神”的改造放在突出位置。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对“三个倡导”进行说明,再到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阐述“三个独特”的科学论断,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纲领指导,充分说明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共同富裕道路上的精神文明建设。

共同富裕就是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齐头并进,并达到富裕程度,是从多角度和多维度的方式方法中推进实现的。“精神”代表着人更高层次的表现,其背后是文化、社会等综合软实力的集中表现。当前,全面脱贫攻坚工程已顺利完成,全党把下一个目标定格在乡村振兴工作上,这就必须围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中心,传播主流价值观,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构建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美好家园,这才是共同富裕的根本路线。

强调精神富裕的时代价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论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把人的“二元”世界进行了重点描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引用了舒尔茨的“精神创造”和“精神享受时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也使用了“精神创造”“精神劳动”“精神生产”等表述,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两者的辩证关系始终在不断发展和前进。

推进人民群众精神富裕是巩固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中心。精神富裕是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虽然最终表象在物质财富的创造和分配、分享上,但支撑起物质富裕,需要有强大的精神作为指导。192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尤其是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迈上快车道。党的十八大以后,全面深化改革的脚步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生态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实现长足进步,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梳理历史的发展脉络,我们能够发现,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带领下,以“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为引领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得以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这是我们取得伟大胜利的关键。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中“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它反映的是一定时期人类社会所达到的物质资料生产水平和物质生活状况的统称。因此,社会成果的呈现始终与社会面貌所反映的深层次内在精神紧密相关。

推进人民群众精神富裕是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重点。如果把人的心理需求矛盾归咎于一点,那么主要焦点在于精神层面的问题,在于我们的幸福感、获得感、成就感等,这些精神的表象需要物质作为支撑,中国目前已经不存在极度的贫困,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得到充分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是分配问题、均衡问题、共享问题,单纯对物质的追求已经转变为精神的反馈,在精神满足与否中产生了各自的观念认知。目前,在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上,一些地区的人民受固有观念和落后思想的影响,一些群众虽然摆脱了物质上的贫困,但精神上却依然存在“智贫”问题,这也是共同富裕道路上必须解决的困难。此外,部分地区也存在着“扶贫—脱贫—返贫—扶贫”的现象。因此,解决这类问题,还是要从精神上来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终还是需要人民自己来解决,没有一蹴而就、坐井观天就能换来富裕和幸福。应当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着手,重点提高贫困地区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解决好“智”与“志”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矛盾的问题。

推进人民群众精神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共同富裕的内容包含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方方面面,物质和精神缺一不可。要实现共同富裕,不能忘了精神对物质的促进作用,不能忘了丰富精神文化的供给,这是从人的全面发展,从人民的现实需要统筹考虑得出的结论。要牢牢把握精神富裕的科学内涵,充分调动起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内生动力,着力在推进改革发展中积极引导人民,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在改造自然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在享受到国家的红利中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伟大复兴道路上精神富裕是关键。

抓好精神富裕的贯彻落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实践

如果说共同富裕单纯是物质生活上的共同富裕显然不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因为这既脱离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本质,也忽略了理论当中强调人与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客观规律的关系。纯粹的物质生活或纯粹的精神生活都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的,新时代的精神富裕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价值。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立足精神富裕之本。立足落实精神富裕的发展要求,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发挥出“四个自信”的话语体系力量,通过正确引导社会思潮,筑牢中华民族团结向上、精神富裕的思想家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己任,在主流价值意识形态的影响中,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繁荣发展作为下一个发展目标,不断向精神富裕领域迈进。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夯实精神富裕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西安交通大学时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总是和民族精神密切相关,民族精神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软实力的综合体现,也是验证国家实力的重要依据。民族精神与精神富裕是紧密联系的,民族精神代表了精神富裕的总体水平,反映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成效,也是考量一个国家是否真正富强的关键。历史的实践反复证明,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只有在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下,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够得到保证,中国人民才能在改造中国、繁荣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奋斗的伟力。

满足人民群众需求,迈向精神富裕之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要高度重视并积极传播,尤其是强化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正确引导,加强主流文化的灌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丰富人民群众精神需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要始终坚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引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导文化工作者创作出能够丰富中华文化精神文明的作品,教育带领人民群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实践中要切实打造一批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尤其要守好精神文明建设“新阵地”,使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高地,成为实现精神富裕的新载体。

【基金项目:中国民办教育协会2023年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CANFZG23002);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社会学习研究院2023年度科研课题(项目编号:ZCXY23048);2023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课题(项目编号:2023HZ1676)】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