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谱写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密云新篇章

奋力谱写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密云新篇章

加快绿色高质量发展 努力打造“两山”理论样板区

奋力谱写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密云新篇章

一泓碧水,润养京城。燕山南麓,“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密云稳稳托起首都生态家底。在过去的一年里,密云区坚持生态优先、保水富民、绿色发展、特色一流,争当守好密云水库、打好生态牌、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三好生”,努力打造“两山”理论样板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进展、新突破、新成效。

日月其迈,岁律更新。2024年,站在新的起点,密云区将一如既往地守护好密云水库,守护好绿水青山,加快绿色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奋力谱写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密云新篇章。

密云区绿色高质量发展规划图

北京大学怀密医学中心开工建设

坚持保水护水头等大事

时已深冬,密云水库阔大的水面已是一片冰封。橘红色的气垫船在冰面上驰骋,可自由穿越陆地和水面。与此同时,在密云水库空域,首次无人机实装飞行训练正在进行。调试、起飞、到达指定位置、抓拍、画面回传,整个流程精准有序。

前不久,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引进固定翼无人机和气垫船,实现密云水库全天候、全覆盖、常态化监控及管理,为水库科技保水再添新力量。据介绍,新投用的气垫船水陆两栖,既可以在冰面上行驶,也可以在水面上行驶,尤其是在冬季执法的时候,可以跨越冰水相接的区域。固定翼无人机可以实现垂直起降,载重36公斤级别,搭载双光摄像头,续航时间四个小时,摄像头是30倍的光学变焦,能看到100米高度范围。

目前,密云水库已应用无人机、无人船等科技力量,此次新引进的固定翼无人机和气垫船,进一步完善了密云水库“水陆空一体化”立体巡查体系,可快速精准打击各类涉水违法行为。

不仅如此,还有更多的智能设备在守护着水源安全。密云水库上游,32个水环境监测站正在24小时监测水环境质量变化。作为传统手工监测方式的补充,水环境监测站的投用,使得各项监测要素信息实现了自动采集、传输和存储,数据上传至后台后,还可在线分析,研判流域水环境变化情况,如果水质数据出现异常,平台将进行预警,工作人员会立即深入现场处理情况。

目前,密云区已建立32处水环境监测站,基本实现了密云区主要流域水质自动监测全覆盖。监测结果显示,密云区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地下水水质总体稳定,饮用水源地水质符合相应目标要求。目前,密云水库水质始终保持Ⅱ类并稳中向好,主要入库河流潮河、白河全部达到Ⅰ类水质。

作为首都重要水源涵养地,密云区始终把保水护水作为头等大事,持续完善“5+2”保水体系,重点在自然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协同治理、科技治理上下功夫,确保了密云水库绝对安全。

2020年8月,在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问候和勉励,并提出殷切期望。2023年,聚焦习近平总书记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重要回信三周年,密云区委常委会制定落实《密云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2023年工作方案》,实施高规格保水、高水平保生态等6方面33项新举措,加强督促检查问效,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在提升密云水库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巩固密云生态优势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

在过去的一年里,密云区进一步加强“5+2”保水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围绕密云水库上游流域成立的涵盖北京市密云区、怀柔区、延庆区以及河北省承德市、张家口市的两市三区“保水共同体”建设不断深化,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共同行动成效明显,水库流域总氮浓度逐步降低。密云水库周边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深入推进,实现以“环湖绿”涵养“水库清”。“河长+警长+法院院长+检察长”协作机制持续完善,密云水库安全整治不断加大力度,创新成立环境资源法庭、密云水库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实践基地、生态检察办公室,“生态检察守护密云水库案例”被北京市委依法治市办评为优秀案例。完成密云水库三维模型构建,建成32个水环境自动监测站,科技保水效能显著增强。完成密云水库展览馆改造提升,全年举办保水主题展览800多场,营造了全民保水浓厚氛围。

眼下,密云水库保持蓄水量30亿立方米左右高水位安全运行,累计向下游潮白河生态补水17亿立方米。在2023年,密云水库被水利部评为“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工程项目,密云保水经验入选第18届世界水资源大会典型案例。

密云国际生态马拉松

系统治理守好生态底色

从高空俯瞰龙云山自然风景区的峭壁,百余只苍鹭与青山、绿水浑然一体。树梢上的巢穴一个挨着一个,犹如一片天然的育床,鸣叫声回荡在青山间。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们提供了一片自由之地,在这里,已观测到以金雕、游隼、猎隼、黑鹳为代表的鸟类180多种,以及果子狸、王锦蛇等上百种野生动物。

在密云的北部山区、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同样生活着众多珍稀的野生动物,在野外的红外监测摄像头拍下的画面中,斑羚、豹猫、金雕等难得一见的野生动物出现的次数也越来越多。被誉为“鸟类天堂”的密云水库每到迁徙季,数以万计的鸟群便会到此中转补给繁殖。

据此前开展的密云区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全区植物达1117种,陆生野生动物479种,鸟类411种,其中国家级、市级珍稀野生动植物达287种。尤为丰富的野生物种资源,正是密云区良好生态环境的明证。

近年来,密云区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不断夯实生态家底。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城市绿化覆盖率、湿地面积、水环境质量等保持全市之首。经市级核算,密云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达701.4亿元,排名全市第一。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密云区深入开展“一微克”行动和污染防治百日攻坚行动,全区PM2.5平均浓度位居全市前列,降尘量排名全市第一,空气质量保持全市最优,积极争创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在林地资源保护方面,持续开展提质增绿行动,完成森林健康经营林木抚育、国家级公益林管护等项目13.3万亩,全区1211株古树得到科学管护,森林蓄积量达555.68万立方米,绿色生态空间持续扩大,全球近自然森林经营示范项目落地密云。京津冀树龄最大的“九搂十八杈”古柏树王焕发生机,入选全国“十大最美侧柏”。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实施全市最严的水环境跨界断面考核,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持全市前列,引清济洳水系连通工程促进河湖水系连通性有效改善。在土壤保护方面,强化建设用地风险防控,深化耕地分类管理,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此外,密云区率先开展“无废城市”、塑料污染治理规范化试点建设,明确30项先行先试任务,为污染防治作出示范。目前,密云区已打造全市首家区域性碳普惠数字化平台,构建活水、盘林、促产、降碳气候投融资模式。去年8月,密云区举办2023生态文明论坛,密云生态品牌影响力大幅跃升。与此同时,密云区不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编制生态产品认证地方标准,建成全市首家生态产品体验馆,生态产品认证体系典型案例被纳入国家发改委辅导读本。

密云特色西红柿

3500年古树王

绿色发展跑出“加速度”

2023年12月8日,北京大学怀密医学中心项目正式启动,规划总用地约1048亩,地处怀柔科学城东区(密云地块),将建设尖端医学突破、新型医疗科技、新药创新、临床研究等相关领域研究平台及机构,建成后将推动北大医学的整体跨越式发展,引领生命健康领域高端要素向密云加速集聚。这一项目的开工,标志着密云绿色高质量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同期举办的北京密云生命健康产业论坛上,北大医学和密云生命健康产业联盟成立,将与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知名企业等深化合作,开启了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生命健康产业是密云区绿色高质量发展蓝图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新时代首都发展大局,紧密结合密云区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在深入调研、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密云区提出构建“一条科技创新和生命健康战略发展带、四条特色文化旅游休闲发展带、多个特色乡镇和特色产业”的全域发展格局,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和战略布局。

目前,科技创新和生命健康战略发展带建设已取得重大突破。怀柔科学城东区进入建设与运行并重的关键阶段,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性能位居世界前列,正在瞄准基础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开展攻关。在第一届地球系统数值模拟科学大会上,发布了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地球系统数值模型。另外,5个科学设施项目已进入设备安装及试运行阶段,国家水生态环境智慧监测业务与实验平台项目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北京大学怀密医学中心开工建设,未来将为科学城东区落实生命科学功能提供重要支撑。

与之相应的,科学城东区的配套设施也在不断完善。此前开工建设的云西二路已具备通车条件,北京第二实验学校等重点项目正在加快推进。此外,作为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空间,中关村密云园加快聚集高精尖产业,市级重点项目“方恒科技超算与金融云计算基地”开工建设,京东物流、复星北铃等项目顺利完成,引进北汽和华为新能源电动汽车制造项目,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带动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优化升级。目前,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595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148家,位居生态涵养区首位。

紧邻北大怀密医学中心,密云区已同步规划了生命健康科学小镇,并结合现有的中关村密云园和生态商务区,加快建设密云科技创新和生命健康战略发展带,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带动密云生命健康产业全面提质升级。未来密云区聚焦生命健康主导产业,认真制定落实《密云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加快编制生命健康科学小镇街区控规,谋划推进北大医学城和中国医学谷建设,做大做强“1+4+N”生命健康产业体系。

与此同时,在特色文化旅游休闲示范区和四条特色文化旅游休闲发展带建设方面,密云区出台实施推动特色文化旅游休闲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露营经济等政策措施,召开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签约推进18个战略投资项目,建成精品民宿院落350个。去年,密云区成立并发布了“云水之家”特色精品民宿品牌,累计评选24家,其中老友季精品民宿获评全国甲级民宿。成立区旅游协会,树立“微笑服务”品牌。此外,还推出了“长城古镇、研学之旅”等旅游线路40余条,建成全区首个“景区村”,成功举办密云国际生态马拉松、世界蜜蜂日、农民丰收节、鱼王美食文化节、“麦香微马”马拉松等特色活动。去年,密云区成功获评“中国康养旅游城市”“全国避暑旅游目的地”“全国深呼吸生态旅游魅力名县(区)”等称号。

丰厚的生态家底,亦是卓越的发展优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密云区积极探索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绿色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2023年,全区经济呈现出回升向好的态势,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8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5%左右;地方级收入71.9亿元,同比增长14.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3亿元,同比增长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706元,同比增长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9亿元,同比增长8%。全区税收突破110亿元,创历史新高。

密云南山滑雪场

“五兴乡村”绘就振兴样板

在密云区的全域发展格局中,建设多个特色乡镇和特色产业,探索了乡村振兴的密云路径。当前,密云区正在全力推进“产业设施兴、人才服务兴、文化文明兴、生态环境兴、组织机制兴”的“五兴乡村”建设,走好具有首都特点、密云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位于河南寨镇的套里村,近年来大力发展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蔬菜种植产业,园区面积520亩,年生产蔬菜300万公斤,总收入达500万元。相距不远的圣水头村,创客团队利用村里闲置农宅发展精品民宿产业,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和传统村落文化禀赋,将城市的先进经营理念和美学视角带到了乡村,推动文旅体验的提质升级,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在溪翁庄镇金叵罗村,来自城市的创客们组成了“11队”,不仅搭建了资源合作的平台,还深度参与到了村庄治理、发展规划等工作中来。

这些案例都是密云“五兴乡村”的缩影。2023年,密云区成功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区、“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地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冯家峪镇西白莲峪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溪翁庄镇尖岩村和金叵罗村入选首批北京“百千工程”示范村。已建成285个美丽乡村,完成12.1万户农村煤改清洁能源工程,率先实现全域清洁采暖,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与此同时,密云区大力推进“水库鱼、特色蜜、环湖粮、山区果、平原菜”特色农业发展,蜂产业规模保持全市之首,“荆条蜜”获全国大赛金奖。密云被列为北京市西红柿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密云原味西红柿获评“京津冀鲜食番茄黄瓜擂台赛”一等奖。随着农业品牌化战略深入实施,“密云八珍”等特色品牌持续擦亮,“密云特色农业”“密云水库鱼”商标成功注册,极星农业、奥斯云入选“北京优农”品牌。在此基础上,农业电商实现蓬勃发展,年销售额千万元以上农业电商达到12家,蔡家洼核心区入选首批北京市特色直播电商基地。

此外,为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密云区建立乡村振兴专家智库,开展“北京博士后乡村振兴服务团”系列活动,深化1+9+N“组团式帮扶协作”机制,先行开展市级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试点,落地100余个帮扶项目,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壮大和农民增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2%左右。

接下来,密云区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推进北京“百千工程”,更好建设“五兴乡村”。在壮大乡村产业方面,将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围绕“水库鱼、特色蜜、环湖粮、山区果、平原菜”产业布局,加强西红柿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建设,持续做优“密云水库鱼”“密云八珍”等特色品牌。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动林蜂、林药、林菌、林旅等融合发展,打造全市示范样板。同时,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培育休闲康养、户外运动、农村电商等乡村新业态,着力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强镇。

此外,还要持续完善高素质人才引进机制,深化与中科院、社科院、北大、清华等单位合作,建立专家工作站、实习基地、专家顾问团。深入挖掘长城资源、红色资源、民俗资源和移民文化、民族文化内涵,推动古御道、古城镇、古村落、古堡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强化村庄风貌、建筑风格管控引导,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打造美丽乡村。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