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提升创新体系效能

加速提升创新体系效能

市人大代表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出谋划策

加速提升创新体系效能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壮大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创新”成为代表们频频提及的热词,他们围绕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加速提升创新体系效能,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言献策。

优化布局 横向盘活重点实验室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国家实验室已经成为北京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市人大代表、中关村实验室总工程师傅首清见证了国家实验室的成长,目前,中关村、昌平、怀柔3个在京国家实验室已进入高质量运行阶段。傅首清说,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龙头和支柱,国家实验室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平台和载体,应进一步发挥各自领域的科研优势,聚焦关键核心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开展科研攻关,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同时,优化科研力量布局,推动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北京重点实验室体系化发展,加速提升创新体系效能,更好地推动科研成果产出。”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在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应该主动发挥自己的优势。”作为来自高校的市人大代表,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王洪元关注到,北京有7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汇集了各专业领域的高校科研力量,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让科技人员可以专心致志搞研究,“在自上而下地推动各类重点实验室体系化发展的同时,还应该考虑这些实验室的横向体系建设。”

怎样引导重点实验室发挥“特长”,主动融入和服务北京科技创新?王洪元认为,要推动重点实验室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的横向联合发展,“通过‘揭榜挂帅’、建立沟通会商机制等方式,盘活各类资源,利用自身优势强化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制度支持 促进有组织的科研

提到“盘活资源”,市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海燕深有感触。近年来,随着本市“三城一区”建设不断推进,王海燕经常往返于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开展工作,她分享了一组数据:截至2023年底,怀柔科学城已汇聚科研人员2.3万人,入驻科研机构仅中国科学院系统就有20余家,“怎样促进‘三城一区’的创新要素高效有序流动,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需要重点考虑的。”

在王海燕看来,需要构建相应的保障体系来促进有组织的科研,除了科研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在科研经费、科研团队等方面为科研机构的原始创新提供保障,建立科研辅助体系,合理安排科研梯队,形成高效能的科研生态圈。“在盘活存量的同时,还要做大增量。”她说,应为引进人才解决好共性的需求,进一步完善住房、子女教育、生活配套等政策。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要提高政策协同性,为新兴科技类创业者提供支持。”市人大代表、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李静认为,要进一步支持市场需求导向的原创性技术、人工智能等重大前沿科技项目,聚焦新型研究方向,搭建多学科交叉研究应用的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我们希望北京给予高校的交叉科学研究院、交叉科学创新中心更多政策支持,助力交叉科学建设与发展,加快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与落地。”

人才培养 打造优质教育供应链

“着力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也被写进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如何通过中小学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动,让人才培养“向前一步”,是市人大代表、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熊永昌重点关注的问题。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兴趣最广泛、思维最活跃的阶段,也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在熊永昌看来,教育的公平优质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并不是对立关系,基础教育学校也应该为人才的创新发展提供沃土,“要突破学段、学科边界,打破校园围墙,建立大中小衔接的贯通培养体系,打通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绿色通道。”他分享了一零一中学教育集团的实践经验:近年来,该校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创设了多个实验室和联合培养项目,为各学段学生提供了发现潜能、发展兴趣和专长的平台。

“拔尖创新人才的一体化培养,要在满足不同潜质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同时,更加尊重学生成长规律,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形成科学衔接的教育生态。”熊永昌建议,要尽快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关制度落地,完善基础教育保障机制,从组织管理、课程开发、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措施等方面做出具体安排,打造大中小一体化的“优质教育供应链”,统筹推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同时,应该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企业等优势资源,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进一步下沉,与中小学合作开展衔接课程、建设创新社团等,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