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网:习近平文化思想建构新时代“文化主体性”

中国理论网:习近平文化思想建构新时代“文化主体性”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1]“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2]习近平文化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主体性”的重要论断,科学回答了文化主体性“何以必要、何以可能”的问题,为新时代文化主体性的建构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实践遵循。

“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3]这种“精神上的主动”开启了中国人民以精神主动推动精神解放的历史,重铸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文化主体性也是一种精神上的主动,即“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即对中华文化保持清醒认知和高度认同的主体意识。建构新时代文化主体性的目标经由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阐释得以实现。

一、确证中华文化主体意识的民族性要求

20世纪30年代初,金岳霖先生在给冯友兰先生所著《中国哲学史》的审查报告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遗留问题:“所谓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的史呢?还是在中国的哲学史呢?”[4]学术界称其为“金岳霖问题”,这其实牵涉到中国哲学史的基本定位问题:是以西方哲学的概念范式为根本,来建立在中国的“普遍的哲学”,还是以中华文化为本位,从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寻找哲学思想基因并加以提炼和升华。换言之,即“哲学在中国”还是“中国的哲学”的问题,即在传统性与现代性二元对立中“主体何以定位”的问题。在近代“冲击—回应”的模式下,西方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的抛置、西方叙事权威的确立与本土文化权威的消解并行不悖,在“信古”与“疑古”之间,在“固守”与“打碎”之间,知识分子出现“主体性失落”的缺憾,其直接后果是民族精神的遮蔽、思想系统的散乱、传统叙事的失语。“主体性的黄昏”使得中华文化主体意识被“遮蔽”,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华文化总体上处于一种“低位”状态。迄今为止,“主体性的黄昏”并未“退场”,西方文化依旧保持着对中华文化的“压制”地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5]因此,建构文化主体性,确证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实现从“信古”到“疑古”再到“释古”的转换,“释古”既否定“信古”的保守封闭,又批判“疑古”的激进反传统倾向,在对中华文化的认识理解的基础上,对具体的历史过程与反映该过程的文化内容之间建立起辩证的联系,“将史料融会贯通”,在当代的语境下实现创新和发展。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坚持守正创新”[6],“守正”即明确自身文化定位,坚守中华文化的“本”和“源”:既要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一“魂脉”,坚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又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位意识、本土情怀。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综合,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巩固文化主体性,确证中华文化主体意识的“底气”,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辉煌。

二、破解思想文化工作难题的现实性需求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这一个“极端重要”和三个“事关”,指明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凝心聚力的战略性、全局性、整体性意义。

然而,“在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也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难题。”[1]从外部舆论环境看,首先是面对西方媒体舆论抹黑的“回应”难题,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面对“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7],西方媒体的舆论抹黑此起彼伏,导致中国总体上处于一种被动回应状态;其次是中国对外传播的“失语”“失声”难题,面对中国本真状态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西方文化输入与中华文化输出的“逆差”、国家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落差”,中国在国际传播中面临着“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难题。对此,建构文化主体性,就是坚持将文化建设权、创制权、发言权牢牢把握在中国人民手中,建构中国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8]

从国内文化环境看,首先是网络舆论生态环境的净化难题,多维度、多层次的网络生态格局,衍生出真实与虚假、理性与非理性并存的网络舆论环境;这进而导致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维护难题,“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多元化思潮造成对意识形态管理工作的挑战;其次是思想文化工作队伍的建设难题,人员不足、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的工作队伍现状,使得当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孤立化、形式化、随意化等现实问题;此外还存在社会文化信仰共识的凝聚难题、多元主体利益诉求的平衡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的碰撞难题,等等。对此,亟需构建新时代文化主体性,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一支“强化政治担当,勇于改革创新,敢于善于斗争”[1]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不断增强工作能力本领,以破解当前思想文化工作的困境和难题。

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现代性追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必须发展与之相匹配的文明生命体,这就对新时代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2]这一文化使命的定位,回答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文明往何处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落脚点和根本在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依托和文明表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集民族性、现代性、文明性于一身,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一体。马克思主义以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历史使命,展示出改变世界的实践定力、实事求是的理论魅力和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成为真正的“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9],为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理论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中华民族自在的民族实体”[10]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所积淀的民族历史、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聚合”,承继着“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11],维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象征着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构建新时代文化主体性,就是要处理好文明的现代化发展、民族化标识和特色化承继之间的关系,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牢牢把握中华文明发展的前进性趋向,以实现向“现代文明”的转型为目标导向,又要在发展过程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突出“中华民族”的特色化标识,处理好中华民族身份认同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概言之,通过构建文化主体性,实现“民族实体”与“文明实体”的“融通”,实现二者在中国式现代化维度上的“敞开”,实现“既接纳现代性、又保持民族性的‘文化整合’”[12],以期形成全新的文明生命体,即兼具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现代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本土性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四、赓续“自觉—自信—自强”基因的人民性诉求

“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质。“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13],“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14],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于人的文明和进步。新时代以来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同样围绕着“以人民为中心”这条主线,通过服务人民同教育引导相结合、满足人民需求同提高人民素养相结合,最终实现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目标,可见,“思想文化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建构新时代文化主体性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一环,其间包含着选择何种文化、如何对待该文化以及文化如何存续、如何兴盛、如何创新的问题,问题的答案在于赓续“自觉—自信—自强”基因,通过提振文化主体精神状态,促进文化主体实践态度与行动的表达,达到思想文化工作“育新人”的使命目标,推动“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2]的最终实现。

“文化是一种在我们每个人身上起作用的普遍的主体性”[15]。在思想观念层面,文化主体性提振人民“自觉—自信—自强”的思想觉悟,自觉审视中华文化发展状况,深化对中华文化的源流本质和未来发展的认知,吸收中华文明肌体的优秀因子,强化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生命力、感召力与影响力的高度认同,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历史长河的“交融互动”中坚定自信自强意识,做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传承者、持续创新者和开拓践行者;在行动价值层面,文化主体性推动人民“自觉—自信—自强”的实践行动,发挥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念相联结的文化合力,通过经验总结和原则提炼,将文化主体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信任转化为对强大凝聚力、创造力、竞争力、传播力的坚定追求,进而内化为文化主体的自觉性行动,在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中肩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任务。从自觉到自信再到自强,蕴含着文化主体思想观念的升华、实践要求的递进和价值追求的跃迁,文化主体性通过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思想池”的全面提升,释放“自觉—自信—自强”积累强化机理的活力与创造力,推动中华文化“实践场”的繁荣发展。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人民日报》2023年10月9日。

[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

[3]《毛泽东文选》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6页。

[4]《中国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17页。

[5]《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241页

[6]《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

[7]《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78页。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316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0页。

[10]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11]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人民日报》2022年5月29日。

[12]都培炎:《“思接千载”和“与时俱进”:中共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历史考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1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64页。

[14]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的主旨讲话》,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

[15][英]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