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建构

中国理论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原创性命题的重要性,并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这一论断揭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现实意义,彰显了我们党的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标定了前进目标,为我们党在新时代担当和践行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科学指引。

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体性的本质意蕴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建构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主体性作为重要哲学范畴,在根本上指向置身于现代社会生活的“现实的人”成其为自身的立场、观点、能力,即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主体性建构的现实意义看,主体性确立的关键是人意识到自己是存在的主体并且依据这种主体意识去展开自己的生活。

文明的主体性根源于人的文化主体性实践,揭示出与他者相区别且有鲜明文明特质和独特价值立场的存在状态。文化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质规定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存在物的生活样法。没有文化就没有人的存在,同样没有人去实现文化,也就没有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主体性实践活动所表征的是人的文化生命,亦是人的文化主体性。文化作为文明的灵魂和精华,人的文化主体性彰显了文明的主体性,文明的主体性来自于人的文化主体性实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彰显出现代中华文明有别于世界上其他文明的特有文明魅力和文化特性。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建构,是彰显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的必要选择,也是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华文明从蒙尘走向新生、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的现实需求,对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创新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大意义。

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体性建构的内在理据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建构提供了理论理据。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对新时代文化建设中的规律性认识加以高度概括和凝结的科学理论成果。从理论体系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方位、战略地位、本质意蕴、使命任务、发展道路、价值理念、方针原则、政治保证等方面阐明了新时代文明建设的一般规律,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建构提供了科学指引。从实践推进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七个着力”为基本要求,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建构绘制了路线图,展现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气象和新作为。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体性建构的文化理据。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其中,“生生不息、贯通古今”的连续性表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标志着中华文明在现代社会的断裂,而是中华文明在“存古今之续”中创造的;“旧邦新命、革故鼎新”的创新性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求变革新的文化基因;“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统一性稳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社会结构;“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包容性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开放的文化基因;“和实生物、天下大同”的和平性使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霸权性和侵略性。总之,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鲜明的主体性特质。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建设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体性建构的实践理据。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是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新文明形态,“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性力量”[2]。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建设为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提供了现实路径。“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3]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建设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血脉得以延续,并得以持续性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标志着中华文明实现从古中国轴心文明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升华。扎实推进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建设,推动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建构。

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体性建构的基本路径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体性建构的根本政治保障。安东尼奥·葛兰西在《狱中札记》提出文化领导权理论,认为无产阶级掌握文化领导权对于破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推进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实质是发挥无产阶级文化的渗透性和潜移默化性作用,塑造工农群众对于无产阶级政党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凝聚力。当代中国具有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态,先进文化理念和落后文化思潮相互激荡,本体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碰撞,这构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体性建构的最为紧要的现实文化语境。因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建构必须以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为政治保障。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掌握和发挥文化领导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于当代中国大众观念的统领性作用和方向性指引,引导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建构提供政治支撑力量。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体性建构的文化理性。文化是文明的内在灵魂和历史积淀。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指向中华民族在文化建设上表现出的文化理性特质,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三种基本形式呈现。首先,文化自觉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新时代文化建构的主体性能动意识。增强文化自觉,通过考察中华文明的历史起源、发展脉络、资源禀赋、构成要素、未来趋向,透过各种文化因素及其复杂关系的表象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体性建构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其次,文化自信体现了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理性平和的文化心态。坚定文化自信,认同、肯定和坚守中华文化,在文化交往中坚持文化自主性和独立性,正确处理马学、中学、西学三种文化资源的关系,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建构提供文化滋养;最后,文化自强体现了中华民族在激发中华文化主体性过程中的文化自主性和文化自为性。坚持文化自强,遵循文化创造和创新的基本规律,把握传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张力性关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其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探索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体性的发展道路。总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来自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只有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建构才能掌握文化主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会彰显与世界其他文化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

“两个结合”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体性建构的根本方法。“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为我们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建构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引。“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结合,在理论上回应了“古今中西之争”,破除了“古今”与“中西”之间的二元对立逻辑,超越了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激进主义;在实践中为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稳固了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一方面,“两个结合”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路径,在文化层面既克服了文化保守主义的复古和守旧倾向,又超越了“文化现代化必须西方化和资本主义化”的文化激进主义主张,为非西方文明走出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境域、建设多元化的现代文明树立了典型样本。另一方面,“两个结合”不仅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实践的互动,更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合作式对话”,即寻求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契合点,这实现了作为“文化魂脉”的马克思主义与作为“文化根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贯通融合,使中华文明得以开辟出具有科学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活动场域,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文化形态和中华民族的现代文化生命体,极大激活和张扬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唯有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魂脉,赓续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拓展中华文化的现代根脉,增强和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激活和发挥理论引领力、思想凝聚力、文化创造力、观念辐射力,才能开显文以培元、文以铸魂、文以正心、文以化人、文以弘业的价值旨趣,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建构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为推动人类的思想解放和文化解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5页。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