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弘扬长江文化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

发掘弘扬长江文化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

长江之水万古奔流,千年文脉生生不息。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与同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交相辉映,共同促成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一部长江文化史,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灌溉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论断为遵循,进一步发掘弘扬长江文化,做好母亲河保护,助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长江文化不断发展演变,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这启示我们长江文化的内在要素源于四条脉络:历史的、山水的、区域的和人文的。这些内在要素彼此有机统一,融合发展。千百年来,长江之水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大系统,今天仍然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长江文化作为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势必形成一些具有普遍性、持久性和相对稳定的文化特质,深入理解长江文化的内涵特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长江文化是底蕴深厚的文化。考古发现证明,史前时代长江流域已有相当高度发展的文明。良渚古城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发现,印证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贡献。长江文化以巴蜀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等为主体,包含滇文化、黔文化、赣文化、徽文化、江南文化等,体现了中华文化多样共生的特质。长江流域历史文化遗产的种类多、数量丰、结构多元,沿线省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72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2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52项,世界遗产20多项,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资源宝库。

长江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中华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长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如此。长江流域的史前文化,早在6000多年前就与其他地区的先民发生了频繁而密切的交往,考古发现,大伊山遗址的器物与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中的同类器物相近。而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中各类遗物也有着良渚文化的因素,同样地,良渚文化也受到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影响。作为一个整体,长江文化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文化系统,彰显着兼收并蓄、容纳百家的恢宏气度。

长江文化是创新创造的文化。历史上,长江流域是世界稻作文明发源地,稻作文明正是从长江流域向世界各地播迁的。自古至今,长江地区留下了一座座思想文化高峰,涌现出许多敢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名人,担当起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重任。近代以来,通江达海的长江流域在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的过程中,敢于创新,善于创造,在工业、经贸、教育、科学文化等领域都展现了领时代之先的特点,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转型发展。这里也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孕育了丰富的红色基因与革命文化。所有这些,无不表明长江文化具有蓬勃的朝气和创新的伟力,正由于长江文化有着创新的特质,它才能生生不已,历久弥新。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出更多体现新时代长江文化的文艺精品”。从涵养中华民族精神来看,长江文化渗透着经久不息的文脉气韵,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孕育了无数的杰出英才。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被寄予更多的期望和更多的功能。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在保护、传承、弘扬中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为加快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保护长江文化,彰显文化魅力。进一步增强爱护长江、保护长江的意识,对长江流域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保护,在长江生态修复中彰显文化魅力。在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这为传承中华文化、赓续历史文脉提供有效路径。随着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启动和《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公布,各地以重大文化项目带动,开展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大运河文化等重大课题研究,推进长江沿岸重要遗址考古和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在对长江文化资源全面保护方面,强化沿江文物本体及其历史环境风貌整体性保护,并加强长江相关可移动文物抢救性征集、保护、修复工作,建设一批展现长江文化的特色公共文化空间。

传承长江文化,提升文化价值。传承好长江文化,要在全方位研究中挖掘长江文化内涵。加强长江文化调查研究,在推动长江文化智库建设中,把持续跟进长江文化研究作为实施徽学等区域文化研究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建设长江文化资源数据库,聚焦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和原创性研究,阐释长江文化、航运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拓展长江文化研究领域,如长江文化与区域文化融合、比较研究,长江流域的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研究等,并注重创新研究方法,将定量方法、“互联网+”、大数据等应用于长江文化研究。加强文旅深度融合,建设唐诗宋词水墨写意的烟雨江南,打造品质高端服务精致的城镇名片,绘就业态时尚景美民富的绿水青山现实画卷。

弘扬长江文化,增强文化影响力。用好用活沿江城市资源禀赋,凸显长江沿线特色风貌,推动长江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规划建设有机融合,提炼长江文化标识性概念,塑造辨识度高的城市形象,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长江文化带。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多维传播中增强长江文化国际影响力,通过聚焦文化交流和传播体系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构建文明对话合作网络,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对话、国际文学对话等,促进交流互鉴,推动长江文化题材的舞台艺术、文创产品、影视作品、文学作品“走出去”,推动长江文化育民、惠民、利民,使长江文化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推力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作者:吴树新,系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