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具有首都特点的金融体系

构建具有首都特点的金融体系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4)03-0036-04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应有之义。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将金融工作上升到更高战略高度。北京金融资源丰富,金融机构云集,金融人才荟萃,金融产业发达,金融改革探索实践走在前列,在金融强国建设中肩负重大责任。面向未来,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自觉从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高度来审视首都金融工作,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现代化金融体系,营造更加开放有序的金融发展环境,不断开创首都金融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推进金融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大力量。

持续提升首都金融服务国家战略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金融强国应当基于强大的经济基础,具有领先世界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同时具备一系列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即:拥有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监管、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

北京在金融强国建设中肩负重大责任。北京GDP突破4万亿,人均GDP居全国之首,2022年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超越伦敦,在全球科创中心城市中位居第三。北京不仅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全国领先,还拥有一系列关键核心金融要素,集中了国家金融决策管理部门,是国家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和众多金融机构总部所在地,在京金融资产超200万亿元、占全国一半,首都金融在服务“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的优质金融服务。北京作为首都和国家金融管理决策中心,更是要着眼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谋划首都金融发展,不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紧密对接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发展需求,建立并完善与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常态化联络机制,以首善标准做好服务,全力保障国家重大金融政策实施,服务好国家金融基础设施运行。不断畅通金融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渠道,统筹各方金融资源支持新“两翼”建设,引导金融新业态向北京城市副中心聚集,增强金融支持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力度,更好推动创新成果落地和产业链发展。

高水平建设金融功能区。金融街、北京商务中心区(CBD)、中关村西区等金融功能区已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特别是金融街,拥有1900余家金融机构、170多家总部企业,驻区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超过140万亿元,贡献了全市近40%的金融业增加值,是我国高端产业聚集度最高、金融人才最聚集、人民币资产流量最大、税收贡献最为突出的区域。但是,对全球资源要素的掌控力和影响力还有不足。未来,北京要坚持突出优势、错位发展,统筹金融发展格局,高水平建设金融功能区,提升金融街承载能力,推进丽泽金融商务区与金融街一体化发展,建设好CBD国际金融聚集区,为各类金融组织机构营造一流发展环境。

持续提升首都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质效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金融在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都金融业占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都在20%左右,过去十年年均增长10.8%,是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金融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在数字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重点领域形成了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北京经验;金融市场体系持续完善,证券交易所持续扩容,上市公司超过230家,交易活跃度不断提升。

受制于内外环境收紧,传统发展模式矛盾凸显,首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还需提高。一方面,金融结构有待优化,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不平衡不协调,非银比重不足30%(发达国家成熟市场一般保持在70%左右),与首都高质量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还不相适应。另一方面,占比超7成的银行业面临转型压力,部分银行息差已低于央行设置的1.8%风险警示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北京要进一步培育多元化金融服务生态,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发展质效。

丰富各类金融机构主体构成。着力发展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业务,支持头部机构或总部机构在京发展。积极吸引理财、保险资管、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养老金管理等各类资管机构落地。支持投资银行发展,谋划设立有效有为的证券公司。利用“两区”政策优势,加强交流对接,积极吸引国家主权基金投资落地北京。支持国内头部创投基金、政府引导基金与全球高端市场化基金开展三方合作,发起成立支持科技创新的创投基金。

持续推进北京证券交易所做大做强。配合落实《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提升交易活跃度,丰富交易产品类型。深化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改革,推进专精特新专板建设,完善企业全周期融资链条。支持四板市场基于业务板块与商业银行、股权投资、债权投资、产业园区、证券服务、咨询等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对接合作,共同推进提升四板市场服务能力和业务规模。

加快构建多元金融生态。围绕产业发现培育—孵化加速—质量提升全链条,推动园区、高校院所、股权投资、专业服务、产业联盟等多方创新联动,搭建“一站式服务广场”,构建与企业全生命周期相适应的一体化服务网络和服务体系,搭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综合服务平台。在“三城一区”等重点区域,探索市区两级共同出资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选择优质投资标的,孵化和招商并举、投资和并购联动,做优“园区+平台公司+基金+产业”模式。充分发挥央属资产管理公司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探索利用债务重组、资产重组、债权转股权等多种手段加大对问题资产、问题企业、问题机构的重组和救助力度,盘活金融资产、优化资源配置、化解金融风险。

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发展质效。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把更多金融资源投入到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企业发展、民生保障中来。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做好融资方式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水平,助力“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好满足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融资需求。支持北京绿色交易所扩大交易规模、提升活跃度,探索开展碳排放权等绿色资产交易和抵质押服务,不断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将涉农贷款、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和消费信贷提质等,作为金融领域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领域,不断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水平和精细化程度。支持金融机构开发养老储蓄存款、养老理财和基金、专属养老保险等差异化产品,推进养老金融发展。

持续提升首都金融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格局重塑,金融是大国博弈的必争之地。从历史经验看,16、17世纪荷兰击败西班牙取得海上贸易霸权,其银行和证券交易等金融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17、18世纪英国以中央银行、跨国银行、国债市场、股票市场为主要内容的金融变革,助力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20世纪美国主导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成功,为其成为世界强国提供有力支撑。在城市层面,金融强国大都凭借其核心城市强大的金融竞争力,成为全球资源要素的配置中心,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纽约、伦敦作为国际一流金融中心,不仅是全球金融巨头集聚地,还在全球资源配置、全球资产管理、全球价格发现和全球货币服务中发挥着重要功能,一举一动均对全球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北京金融领域改革开放走在全国前列,伴随“两区”政策的实施落地,金融领域的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集聚亚投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和一大批国际金融机构,拥有金融街论坛等国际化专业平台,已具备一定的国际金融影响力。但与国际一流金融中心相比,北京在金融发展环境、市场体系等方面尚有差距,金融机构对全球资源的掌控力和全球经济的影响力相对不足。2023年9月第34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北京排名第13位,较2021年3月第29期第6位的排名有所下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北京要依托“两区”建设,在深化改革开放中提高金融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首都金融对金融强国和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支撑力。

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化交流合作平台。进一步健全金融街论坛的办会机制,深化与全球商业银行、投资机构、证券机构、专业服务机构、国际组织联盟、新闻媒体等交流合作,推动与相关地区、城市、机构就项目、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领域的实质性合作,把金融街论坛打造为国家级金融政策宣传权威发布平台、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平台、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发声平台、国际间金融交流合作平台,不断提升金融街论坛的品牌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办好SWIFT国际银行业运营大会,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金融机构加强沟通交流。

以更宽视野谋划开放发展提升全球金融决策话语权。发挥“两区”建设政策优势,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在金融市场准入、资本跨境流动、投融资便利化等方面积极探索,吸引更多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京展业兴业,为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提供金融支持,不断提升金融开放水平。探索在数字货币规则制定等前沿领域开展工作,服务国家在全球格局中地位的提升。

持之以恒提升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北京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落实中央要求,进一步统筹金融发展和安全、开放和安全的辩证关系,提高金融服务体系韧性,做好内外部金融风险防范,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强化金融监管。深化金融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委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发挥金融委员会和金融工委的作用,建立权责清晰、任务明确、流程顺畅的央地监管协作机制,落实地方金融监管任务,加强金融重点领域和新型领域监管,把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落到实处,真正做到全市一盘棋、监管无死角。

妥善处置重点领域风险。扎实稳妥处置大型企业集团、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立足自身特点做好政策系统谋划,储备好政策工具箱,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探索构建符合首都特点的超大城市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

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积极运用科技手段,不断提升风险监测预警精准度和时效性,推动关口前移,做到防患于未然;做好重大风险应对的沙盘推演和应急预案,提高金融服务体系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积极争取中央有关部门指导支持,加强与兄弟省区市沟通协作,坚决防范风险跨区域、跨市场、跨境交织传导,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参考文献]

[1]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3-11-01.

[2]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J].求是,2023,(23).

[3]万喆.新征程金融强国建设路径[J].中国金融,2023,(22).

(作者简介:刘作丽,北京市发展改革政策研究中心、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战略规划所所长、研究员;刘烨,北京市发展改革政策研究中心、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社会发展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