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产“走红出圈”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土特产“走红出圈”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北京市平谷区平谷镇建立北台头村鲜食玉米“博士农场”,山东省莒南县坪上镇厉家寨村建立万亩优质大樱桃基地,江西省瑞昌市南阳乡罗城村通过直播间推介村民们生产的腊鱼、腊肉、干辣椒等土特产……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的出台,近段时间以来,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一批批乡土特色品牌竞相涌现。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对于乡村振兴来说,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 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激活乡村振兴发展活力,就应当充分挖掘各地特色自然资源,打造成地方独特的“金名片”,让各地的“土特产”走红出圈。

比如“土”,就是立足当地,深挖“土”根,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是用好一方水土,各地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条件优势各不相同,但只要加以利用、开发有方,就可以成为本地乡村振兴的支点。要善于在“百姓庭院”“阡陌角落”,寻找“文化之脉”“历史之源”,摸清“沉睡资源”“闲置资产”,做到对本土资源“如获至宝”“如数家珍”。当然,因地制宜是深挖“土”根的应有之义,决不能搞“一刀切”“大水漫灌”,只有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才能更好实现乡村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又如“特”,就是打造品牌、放大“特”色,让“一方水土兴一方业”。无论是陕西省金米村“小木耳大产业”,还是火出圈的“村BA”赛事、“淄博烧烤”,这都是地方特色在新时代的多彩呈现。发展特色产业,不仅要知道自己有什么,更要跳出一域看全局,只有避免“井底看天”“闭门造车”,在品种上要做到人无我有、在品质上做到人有我优,才能更好打造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具有差异化竞争力的特色。同时,在短视频、公众号、纪录片等宣传方式上做好擦亮、打磨工作,方能更好发挥“乘数效应”。

再如“产”,就是集聚合力,延长“产”链,让“一方水土富一方农”。春笋烘干成笋干,番薯磨粉做成粉丝,草莓晾晒成干果……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技术能让“土特产”摇身一变,成为精致的“香饽饽”“伴手礼”。而打破“酒香巷子深”的瓶颈,需要加强“土特产”与文旅业、物流业等优势互补。一方面,搭上农村电商等新业态的数字快车,销售渠道线上线下同步扩宽;另一方面,借着乡村旅游新时尚的东风,开发更多休闲观光、生态旅游、民俗文化等元素的潜力,助力小产业更好撬动大振兴。

202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公布提出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锚定了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目标。只要各地凝结当地的风土人情、群众智慧和浓浓乡愁,持续做好做大“土特产”这篇大文章,就一定能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来源:宣讲家网)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