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 专辑 > 社会

京津冀建设的成效、问题及对策建议

报告人:王会芝 天津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
简 介: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共同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不断走向深入,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区域环境质量取得明显改善。本期报告,天津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王会芝详细阐述了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演变趋势、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美丽宜居京津冀建设、京津冀建设的成效、问题、新要求及对策建议等内容,敬请关注。
总播放:2491
发布时间:2024-04-03 14:12
  • 雄安新区通过实施《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等措施,有效提升了白洋淀水质,从2017年的劣Ⅴ类改善至Ⅲ类。同时,雄安新区注重水库修复、土壤污染防治,并建立绿色施工与运输体系。北京城市副中心则依据《关于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致力于打造绿色、低碳、安全的能源体系,并加速绿色空间建设,共同推动区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IMG_202404151556_200x274

    王会芝 天津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

    点击观看完整报告

    点击观看精彩观点

    点此查看课件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24年,我们迎来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的重要时刻。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从战略谋划到生动实践,从重点突破到全面系统推进,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2023年,京津冀生产总值达到10万亿元,是2013年的1.8倍,整体实力持续增强,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正在逐步形成,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雄安新区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轨道上的京津冀”正在加速形成,美丽宜居京津冀取得丰硕成果,三地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宏伟蓝图正一步步转化为实景图。

    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演变趋势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演进。最初,学术界将全国划分为沿海与内地两大经济地带。随后,发展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三分法”。党的十八大以后,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版块”,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珠三角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带建设的概念。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布局不均衡,沿海地区工业占比高达70%,而内地仅占30%。关于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毛泽东同志认为,“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如果采取消极态度,就会妨碍内地工业的迅速发展。”在“一五”计划时期,156个项目中,有80%布局在内地,20%布局在沿海,这体现了生产力均衡布局的战略思想。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施的是向东倾斜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这既是对改革开放前近30年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的深刻反思,也是“两个大局”战略构想在区域发展中的具体实践。“两个大局”战略构想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第一个大局的着力点是让条件较好的地区先富起来,以便示范、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第二个大局的着力点是要缩小地区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更加重视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内外协调、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协调、城乡协调、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协调等多方面的发展战略。同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党的十九大首次把区域协调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提出“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在国际国内的大背景下审视这个新机制,要求把握好区域经济发展“分化”和“极化”的“形”与“势”,在继续推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积极调整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细化区域政策实施单元,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我们必须深刻理解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找准主要发力点。

    目前,我国已形成多个城市群,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其中京津冀城市群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一步,将继续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美丽宜居京津冀建设,实现区域战略统筹和重大区域战略的融合发展,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推进县域城镇化建设,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美丽宜居京津冀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京津冀协同发展。针对北京人口与产业过度集聚、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提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与治理“大城市病”为核心任务的战略。北京面临人口过剩、交通拥堵、公共服务资源紧张等困境,急需通过协同发展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天津虽拥有向海、港口、教育、科技及改革先行优势,但产业结构偏重,需向高端制造与现代服务业转型,同时面临发展后劲不足、内生动力不强及对周边辐射带动作用未充分发挥等问题。河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受北京、天津虹吸效应影响,人才、资源、资本流失严重,产业结构粗放,重化工业比重过大,环境问题突出,城镇化水平低,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不足。因此,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重要任务和当务之急。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调研时就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 2014年6月,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的统筹指导。2015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随后,全国首个跨省级行政区的京津冀“十三五”规划以及京津冀土地、城乡、水利、卫生等12个专项规划印发实施,京津冀城际铁路网规划、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规划等相继出台。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指导下,京津冀三地严格控制增量、有序疏解存量,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集中疏解与分散疏解相结合,统筹谋划与分类施策相结合,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探索人口密集地区内涵式优化发展的新路子。

    随着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开展,20多所北京市属学校、医院向京郊转移,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累计近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累计约1000个,重点领域协作成效显著。功能疏解为首都“高精尖”经济发展创造了空间,科技、信息、文化等领域“高精尖”产业新设市场主体占比从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0年的60%。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自2017年以来持续下降,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目标顺利完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经过多年的污染联防联控和生态协同治理,京津冀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绿色发展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对传统粗放发展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受地理条件和资源环境等因素影响,京津冀城市群存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碳排放强度较大、生态建设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制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面对节能减排增效、环境污染治理的诸多挑战,加快绿色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有利于推动京津冀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加快构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京津冀。

    十年来,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率先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画卷在京畿大地逐步铺展开来,绿色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靓丽底色。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