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百年进程中,形成了文化建设的坚定立场、独特观点和正确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使命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和历史高度。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越是任务艰巨就越需要先进文化来振奋精神和指引方向,我们必须自觉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不断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实现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加强党领导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力度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突出环节。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着力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七个着力”重要要求的首要原则,是实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朝正确方向有力推进的根本保证,因此必须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党的“生命线”,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从理论上,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持之以恒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做到旗帜鲜明、永葆底色。从实践上,各级党委要牢记新的文化使命,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要坚定站稳政治立场,建设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的有效机制,坚定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弘扬主旋律,传播好声音,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实现意识形态工作与国家其他中心工作之间协同作战、共同发展。
实现新的文化使命必须挖掘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度
新的时代必然需要新的理论指引。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遇到的现实问题中来,从总结成功经验和吸取失败教训中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学深悟透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要将蕴含其中的科学理论和重要论断入脑入心入行,将理论武器的思想伟力转化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行动伟力。在理论层面,要把握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领悟“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坚持时代性与历史性相贯通、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融通,实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融合,创造文化发展和理论创新的新局面。在实践层面,一方面,要以党的创新理论加强凝聚社会思想共识,使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上紧密团结在一起,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另一方面,要运用好互联网平台,扩大党的创新理论和主旋律文化的传播范围,建设层次明确的网络传播体系,坚持以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网络生态。
实现新的文化使命必须站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高度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把握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保障好人民群众日益重视的文化权益,推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党的领导下,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文化。因此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站稳人民立场,坚持把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让人民享有更加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一方面,要以人民为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主体和服务对象,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将民意、民生与民情体现在文化创作的方方面面,紧紧依靠人民,牢牢贴近人民,推出聚焦需求、筑牢思想、增进情感的精神文化产品;另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凸显文化产品的社会主义属性,坚持创新方法手段与创新体制机制相结合,用高质量文化成果为人民提供强大精神指引,形成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创造力、精神引领力和奋斗凝聚力。
实现新的文化使命必须提升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效度
开放包容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核心要义。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既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华文明创新发展、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因此,拓展中华文化国际视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展现中国国家形象和实现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要建设好新时代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国际化构建路径,既要从内容上体现中国风格,展现中国力量,更要从形式上彰显中国特色,体现兼容并蓄,帮助更多中国故事、中国元素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跨越,推动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深入人心,向世界展示文明大国的形象。另一方面,要紧盯前沿技术,瞄准发展趋势,积极运用形式多样、与时俱进的先进科技,坚持破立结合、推陈出新的原则,在把握好传统媒体的同时,集多种媒体之所长,推动国家文化数字化传播体系建设,抢占国际叙事领域的制高点,强强联合,提质增效,让世界关注中国声音,让世界读懂中国文化。
【基金项目: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2VSZ056)】
【作者简介:刘助旺,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钟彬,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