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 专辑 > 党建

邓小平关于改革的重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

报告人:刘志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
简 介:2024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系统回顾、深刻总结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的重要思想,对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期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主任刘志明从邓小平改革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丰富内涵、实践成效、现实意义四个方面出发,深刻探讨了“邓小平关于改革的重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这一主题内容。敬请观看。
总播放:2611
发布时间:2024-08-22 15:59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新时代改革事业取得伟大成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新的战略部署,要求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邓小平改革思想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理论结晶,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完整报告][文稿][课件]

     

    QQ20240930-151504

    刘志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主任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课件

    恩格斯曾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列宁开创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先河,毛泽东同志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作出了先行探索和奠基性贡献,邓小平同志在前人基础上、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并成功地付诸实践,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2024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系统回顾、深刻总结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的重要思想,对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邓小平改革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邓小平改革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大会上指出:“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范围内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和鼓舞下,东欧和亚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也掀起了反抗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浪潮。建立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各国,在发展初期取得了多方面的重大成就,一度欣欣向荣;但后来由于没有根据时代变化和结合本国国情,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体制和机制逐步僵化,导致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停滞。至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面临严重困难。反观资本主义阵营,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他们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黄金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这段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便带领全国人民投入到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极大地发展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包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研发出“两弹一星”以及大量的自主科研成就与技术,进行了大规模农田和水利基本建设,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们党提出“以苏为鉴”,要摆脱苏联模式,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进行了艰辛探索,虽然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并没能成功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经济发展没有跟上世界的步伐,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拉大,发展落后于时代。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也是在这一形势下,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近代以来,中国之所以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封锁我们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就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不改革开放,死路一条。要通过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兴旺发达起来,一是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二是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特别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毛泽东同志在世时,中国也想扩大中外经济技术交流,包括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甚至还设想过引进外资、合资经营等,但那时是没有条件的。20世纪70年代初,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中国缓和了与美国、日本的关系,后来又提出“三个世界”理论。这些重大决策和构想,为开放的全面推进奠定了基础。

    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中国向何处去、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又该如何,两个尖锐的问题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邓小平同志洞察世界发展大势,敏锐地发现了时代条件的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此时,改革的国际条件已经具备。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兴起改革调整的潮流。由于石油危机后,美国经济进入“滞涨”期,英美开始新自由主义改革。70年代末,苏联也开始了改革。在这一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为了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毅然决然走上了改革之路。可以说,邓小平改革思想的产生是对新的时代主题的适应和对世界改革潮流的顺应。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