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网: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形象的时代特质

中国理论网: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形象的时代特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1]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为开辟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的崭新形象,全景展现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风貌创造了良好条件、奠定了现实基础,对我们党以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自信提质:挺起民族复兴的时代脊梁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在长期人口迁徙、民族交往、文化交融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尽管作为政治概念的“中华民族”,直到20世纪初才在梁启超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但从“自在的民族实体”角度来看,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很早便流淌在中国人的血脉中,渗透于“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文化基因。从“历时态”的视角来看,近代以来“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列强侵略,使我们面临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中华民族”的形象出场直接与救亡图存广泛联系起来。正是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中逐渐完成了向现代意义上“自觉的民族实体”的过渡转型,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也随之开始觉醒。

新中国成立前夕,《共同纲领》便对我国民族工作的政策作了明确规定,完成“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2]的目标指向,是当时民族工作的重要使命任务。新中国的诞生,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国家蒙羞、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屈辱状况,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整个中华大地一片万象更新,中华民族从此以“站起来”的形象屹立于世界东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开创使党和国家面貌焕然一新,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中国大踏步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跨越。

新时代伟大变革绘就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3]这一论断,为从整体性视角研究和把握新时代场域下我国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启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锚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不仅有效破解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深度贫困问题,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还使中华民族“小康梦”的千年夙愿变为现实,人们的精神面貌愈加昂扬,昔日“老少边穷”地区真正实现了“旧貌换新颜”的形象蜕变。如今,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精神状态开拓奋进,朝着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团结奋斗,必将续写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篇章,书写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恢弘史诗。

二、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愈铸愈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造性运用的生动体现,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创造的重要理论成果。从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党的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章,从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治疆方略的必然要求到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内涵上不断丰富、范畴上不断扩展、内容上不断深化,为谱写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新时代篇章明晰了方向。

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意蕴,首先需要厘清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文中对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了详细的历史梳理和系统论述,为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研究范式和学理支撑。可以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对我国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显著特征的形象归纳,各民族在长期交汇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互相离不开的多元一体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4]如何准确把握“一体”和“多元”的结构关联,处理好“一”和“多”的互动关系,事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否从根本上得到巩固。

一方面,我国始终牢牢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动摇,依法保障少数民族各项政治权利,充分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地区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各项内容,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等事业予以倾斜支持,努力实现在多元发展中汇聚人心、凝聚共识。在这样的制度保障下,我国民族团结事业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包容发展中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崭新局面。

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中华文化涵养了各民族生存发展的共同根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于文化寻根、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从文化上下功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3]不忘本来才能更好走向未来,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纽带,充分挖掘各民族共有文化基因和精神禀赋,通过教育引导、文化浸润、舆论宣传等方式不断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采取的重要举措。新时代,全体中华儿女在思想和情感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认同显著增强,中华民族进一步成为了具有广泛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思想上、行动上愈铸愈牢,极大增强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志气、骨气、底气,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呈现昂扬向上的良好局面。

三、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谐共处、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民族亲密无间的兄弟情谊留下了许多历史佳话。”[5]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内蒙古各族儿女便书写了“三千孤儿进草原”“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历史佳话,留下了“最好牧场为航天”“克服困难捐粮畜”的动人故事,开创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范例。建构主义认为,民族形象具有相对抽象性,需要通过具象化的呈现方式加以建构表征。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巧妙运用石榴“千房同蒂,千子如一”的政治修辞,从整体与要素的有机统合中形象比喻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纽带关系,对各族干部群众提出“守望相助”的殷切期望,为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擎画蓝图、指明方向、作出部署。

历史和实践表明,各族人民勠力同心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强大支撑。一方面,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前提基础。在历史的长河中,多民族国家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形态,其内部各民族间的结构关系始终是决定国家稳定与发展的关键因素。“自秦统一中国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始终坚持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5]这种精神信念,正是我们国家能够历经风雨而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民族团结为各民族间交往的良性互动创设了有利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部大开发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精准扶贫政策取得历史性成就,“一带一路”倡议助力民族地区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民族地区的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性契机……一项项利民惠民的好政策为各民族追梦圆梦提供了广阔空间。如今,各族人民正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图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成为回荡在各民族心中的高昂旋律。迈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征程,我们有理由、有信心、有能力团结各族人民接续奋斗,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努力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守望相助的壮美篇章。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委托项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巩固长期执政地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L22AWT03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所面对的大党独有难题及应对策略”(DUT23RW2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宏伟,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孔欣钰,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人民日报》2024年9月28日。

[2]《民族政策文件汇编》第一编,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页。

[3]《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1年8月29日。

[4]《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进步重要论述综述》,《人民日报》2021年8月25日。

[5]《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4年9月28日。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