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网:以人才强国战略引领高校人才体制机制创新

中国理论网:以人才强国战略引领高校人才体制机制创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高等院校作为实现创新发展人才要素优化配置和推进世界重要人才高地建设的核心力量,应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社会职能和基础优势,围绕传统产业的高端化升级和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创新各级各类人才成长发展体制,架构服务科学技术研究探索与高效转化的机制,形成服务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综合性立体化人才成长生态。

一、以专业动态设置优化发展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能够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稳定、可靠的人才要素供给。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应围绕形成我国在诸多领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的目标,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创新培养模式,构建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平台基础。

一要强化基础性专业建设,围绕基础理论研究,培育领军科学家和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高校应基于地方产业结构基础和资源要素禀赋,立足自身办学定位特色、科研平台基础、师资队伍水平,以专业领军人才为核心,围绕前沿基础理论探索,创新学生培养内容方式,提升基础研究人才保障。

二要突出复合型专业优势,围绕交叉应用创新,培育卓越工程师和产业技术人才队伍。高校应基于学科专业优势和产业中长期人才需求,不断创新产学研协同体系,深度挖掘学科专业、师资团队等现有资源交叉融合节点,打破产业、学科、专业固有壁垒,提升产业发展技术人才保障。

三要把握应用性专业方向,围绕创新成果转化,培养能工巧匠和产业发展服务人才队伍。高校应基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目标,通过产学研联合培养生产、流通、服务等应用型人才,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车间、走入市场,为创新成果转化、产业深度转型、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工匠人才保障。

二、以人才共育共享提升培养质效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国家队作用,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当前,我国虽已建成规模庞大、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但产业链创新链进一步深度融合需要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作为产学研中心,应进一步发挥科研平台资源优势,探索连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人才共育共享协同机制,优化产业人才培养投入产出。

一要通过专业学术会议、技术联合攻关、产业导师选聘等形式,促进专业人才交流合作。高校应以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为目标,鼓励高校教师“走出去”,坚持行业专家“请进来”,发挥高校和产业各自优势,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高效培养能打硬仗的复合人才队伍。

二要通过进出口交易会、科技博览会、高等教育博览会等形式,促进专业人才布局规划的实施。高校应紧抓科研价值提升和创新成果高效转化,鼓励高校教师立足自身科研主题和创新成果,参与各类展会,掌握前沿技术和产品信息,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动态优化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三要通过委托项目承接、知识产权转让、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促进人才培养持续可靠。高校应积极支持科研人员揭榜挂帅,优化知识产权转让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围绕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不断涌现,保障项目资源支持,持续提升人才技术水平和综合素养。

三、以平台共建联合整合培养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把握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到2035年,形成我国在诸多领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基于国家的长期投入和产学研的密切协作,高校在人才团队、平台资源、设施设备、社会影响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已经基本形成。高校作为贯通研发与应用的中心,应进一步发挥平台资源优势,通过产学研平台共建,加快基础性研究、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的人才梯队培养。

一是前瞻规划基础性研究人才梯队。高校应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产业,前瞻规划基础理论研究人才梯队培养体制机制,营造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的探索氛围,构建前沿基础理论探索人才优势。

二是多元布局探索性创新人才梯队。高校应以传统产业高端化升级和前沿技术产业化落地为主线,面向产业布局探索式创新人才梯队培养体制机制,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研发中试平台搭建,精准把握技术前沿和市场需求,构建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先发人才优势。

三是协同搭建利用性创新人才梯队。高校应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搭建利用式创新人才梯队培养体制机制,加快先进绿色技术成果在制造业、服务业、能源产业的应用,为实现产业降本增效,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构建绿色循环经济人才优势。

四、以激励机制创新服务高端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人主体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对领军人才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的特殊政策”,“要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高校应结合未来产业特征和高端人才个性诉求,坚持分工明确、分配合理,创新科研激励体制机制,促进科研创新成果快速向生产力转化,为技术革命性突破和产业深度转型提供智力支持。

一要面向堵点卡点,构建包容审慎的管理机制,营造尊重科学规律、鼓励探索创新的良好氛围。高校应充分遵从科学研究客观规律和科研人才的个性特征,营造积极开放、团结奋进的创新氛围,实施科研人员减负、提高科研考核弹性政策,充分调动高端人才投身于补短板、拉长板、造新板。

二要划定红线底线,构建快速响应的过程支撑,完善实验平台建设、资源要素协同的配套机制。高校应立足创新精准投入与高效产出,坚守道德伦理与人身财产安全的底线和绿色低碳生态的红线,通过创新人才、经费、设备、材料等要素优化配置与快速响应,解决领军人才发展后顾之忧。

三要服务成果转化,构建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形成成果共创共享、产学研用协作的激励体系。高校应立足产业创新发展,联合专业服务机构开展核心技术布局和创新成果转化,围绕产业当前和未来需求,创新兼顾高校发展与科研人才激励的评价与奖励机制,打通科研投入产出良性循环。

(作者简介:杨付,西南财经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周林峰,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赵怡婷,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