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梳理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为实现现代化进行的长期探索和努力。
冉昊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
编者按: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揭示,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都无法脱离本国国情与历史文化传统。本文立足全球现代化视野,系统梳理世界现代化演进脉络及中国现代化探索历程,深入剖析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质与独特优势。文章以史为鉴、以理明志,聚焦未来发展方向,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挑战同时进行了深刻思考。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现代化理论的认识,更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我们要“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一、历史溯源:从追求现代化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是一个国家从贫穷到繁荣、从落后到富强、从愚昧到文明,从传统农业社会迈向发达工业社会的过程。
(一)世界现代化进程
纵观世界历史,各国现代化大体经历了两波浪潮。第一波是先发国家现代化浪潮,从18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第二波是后发国家现代化浪潮,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从共性上看,这两波浪潮中的大多数国家都依靠工业革命走向现代化。比如,第一波浪潮中的英国依托第一次工业革命实现现代化,德国和美国则依托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浪潮中的日本依托第三次工业革命重新崛起。另外,这两波浪潮中的大多数国家都通过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释放生产力巨大动能。什么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通过制度改革、意识形态的调整,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不利因素,为生产力发展释放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各国特性上看,虽然第一波浪潮中的这些国家都通过制度变革,实现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最终完成现代化,但是制度变革的方式却具有显著差异。比如,英国是欧洲各国中较早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国家。从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到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通过和平、“不流血”的方式实现了权力的转移,初步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为日后成为“日不落帝国”奠定基础。与英国相比,法国表现得更为激进,1789年爆发法国大革命,在流血、冲突之下实现现代化。美国先通过民族独立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后经历南北战争,消灭奴隶制度,实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全国的发展,为实现现代化扫清障碍。德国经过三次王朝战争,于1871年完成统一,建立德意志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已是当时的世界工业强国。
在第二波后发国家现代化浪潮中,在冷战格局下,这些国家要么模仿苏联模式,要么沿循英美道路。然而,那些模仿苏联模式的国家,特别是中东欧国家,在东欧剧变中纷纷改旗易帜,经济大幅衰退,社会长期震荡;而那些沿循英美道路的国家,起先不少发展不错,后来却纷纷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最终出现“东南亚泡沫”“拉美漩涡”。可见,无论是哪一种现代化,如果过度模仿别国模式,忽视本国特色,最后都可能带来消极问题,其兴邦富国的伟业更是无从谈起。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表明,我国实现现代化必须结合本国国情与特色。
(二)中国早期探索现代化的进程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列强强行叩开我国国门,使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的有识之士提出“开眼看世界”,于1861年开启洋务运动。可以说,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现代化尝试。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1895年,在威海卫海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破灭。此后,几经辗转,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