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5)05-0079-04
作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阵地,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光荣使命。近年来,首都师范大学坚持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起来,将文化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源头活水,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服务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以文铸魂,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实践基础,把“七个着力”贯彻落实到立德树人全过程是培养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不会自发产生,而是源自深厚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六个必须坚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提高师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供了源头活水。学校党委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武装的重中之重,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按照全面学习、重点传达、有效研讨、落地见效的思路,持续推动“第一议题”制度落地落实。强化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引领作用,深化对党员干部、青年师生等重点群体的教育培训,在推进文化自立自信自强上下功夫。成立师生理论宣讲团,深化“宣讲+”品牌工作模式,打造“理论+百姓+文艺”轻骑兵,扎根高校、辐射社会,深入首都基层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高校理论工作者应该承担的责任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阐释要以深入研究为基础,研究深入,阐释才能透彻。”只有不断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持续推进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内在逻辑和结构体系。学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独特作用,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批准成立的首批19家研究基地之一,首都师范大学研究基地自2018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把宣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主攻方向,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六次获评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优秀研究基地”,发文数量和质量在北京市研究基地中位列市属高校首位。研究基地多次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重大和重点项目,深耕理论沃土,形成了一批有思想高度和理论深度的研究成果。
协同构建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加强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大思政课”的顶层设计,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大思政课”的育人功效,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和文化素养。学校发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人才优势和引领辐射作用,高质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积极构建大中小学段相衔接的“三进”工作体系。开设“百位大使谈外交”课程,打造“党史中的北京”系列微党课,在博物馆、企业、农村等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充分利用学校教学楼走廊的公共空间,精心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主题展览,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创新“大思政”育人模式,在发挥“第一班主任”育人品牌效应、完善青年理论学习“5322+X”第二课堂体系、深化健全“校社医家”协同机制、夯实“六位一体”心理育人模式、有序推进一站式服务社区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多措并举引导青年学生将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动形成育人实效的最大合力。
以文弘业,以学科建设助力首都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迫切要求。学校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智库建设,服务国家战略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优化文化服务和内容供给。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在于其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高校是人才荟萃之地,学科优势突出、研究力量雄厚,应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文化研究平台建设,优化文化服务和内容供给,不断拓宽文化研究的视角和领域,用高质量学术成果为经济社会各领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近年来,学校创新人文社会科学体制机制,聚力建设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国别区域研究院、艺术与美育研究院等高水平科研智库平台。作为中国敦煌石窟保护基金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位,学校承担了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工程重点任务;历经十余年完成点校本“二十四史”《南史》修订本编纂,产生广泛的社会和学术反响;历经8年编撰的《中国诗歌通史》(11卷)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学校围绕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开展对策研究、提供决策咨询,多项研究成果获重要批示。
高标准服务首都教育发展。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当前,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学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服务国家战略大局,服务教育立法、课程标准制定和教材建设,深度参与《教育法》《教师法》的制定修订和国家中小学课程标准制定及教材建设;以全面服务首都基础教育为己任,与北京市16个区和经开区开展常态化区域教育发展战略合作,建设54所京内附属学校,把优质教育送到市民家门口;积极服务“双减”政策落地,推出中小学“课后330”服务,研发服务“双减”多样态课程。通过组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研究院,服务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
助力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是人们进行文化创新创造的重要源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学校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保护历史遗产、保护性开发文物方面积极作为。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带领跨学院团队力量服务北京中轴线申遗,深度参与申遗文本撰写、谋划建设北京中轴线遗产监测中心、整体构建“数字中轴”项目;历史学院主持挖掘河南永城王庄遗址,深度参与北京琉璃河遗址考古发掘和北京新宫遗址文物出土整理研究工作,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机、再展芳华;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打造“金石耀采——首都师范大学藏历代金石拓本精品展”,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沉浸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以文育人,教育引导师生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
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家文化影响力竞争也日趋激烈。自信才能自强。新时代高校要持续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把强大的精神力量内化为师生增长才干、干事创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服务保障党和国家重大活动。心之所系、情之所归。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勉励广大青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指出:“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学校将服务保障党和国家重大活动作为教育培养青年师生的生动实践。近年来,组织师生先后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重大活动志愿服务,在大型活动服务保障中领悟党的创新理论,感受时代发展的光辉成就,在亲身实践中感受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对坚定文化自信的生动理解,激发“强国复兴有我”的责任担当。
深度参与“‘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积极探索高校师生参与文化建设的可行路径,既把文化送进校园,又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践机会,帮助他们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推动首都高校人才培养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双向互动、相互赋能。学校作为首批试点高校之一,深度参与“‘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自2023年行动计划启动以来,一批红色文化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批高质量文艺作品被创作推出。文学院唳天剧社排演的《窝头会馆》片段作为“致敬与传承”大学生戏剧展演首场参演作品,受到观众和业内人士广泛赞誉。校话剧团与北京人艺剧院共建剧目《天之骄子》在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曹禺剧场公开演出。校京剧团与北京京剧院“大团小团手拉手”携手共建,成功举办多场高水平京剧演出,学校落实“‘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成绩斐然。
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为青年接受教育提供了土壤和环境,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地生根的重要途径,是引导青年成长、增进文化认同的有效路径。学校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深度挖掘学校特色博物馆资源,精心制作“漫步首师”之博物馆系列画册和短片。学校连续8年举办“美焕文心”艺术季活动,发挥艺术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美术学院教授团队创作重大历史题材作品120余幅,师生把对党的感情倾注在画笔中,绘制300多幅作品,举办“红色·记忆——北京革命旧址手绘展”,匠心打造“画出来”的党史教育大课。学生党支部推出《播火》《行知先生》《曹火星》等原创情景党课,触发首师学子强烈的思想共鸣。
(本文是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北京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项目编号:24LLMLA00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武装全党[J].求是,2021,(22).
[2]习近平.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
(作者简介:曹文军,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