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创建中共韶山支部
1925年6月中旬的一个晚上,毛泽东在韶山冲自家阁楼上主持了一场秘密入党仪式。昏黄的油灯映照下,毛新枚、李耿侯、钟志申、庞叔侃四位青年庄严地举起右手,在党旗前立下誓言,加入中国共产党。
距此四个月前,毛泽东因工作过于劳累患病,回到故乡韶山休息。但他并没有安心养病,而是利用回乡的机会做社会调查。其间,他深入农家,走访亲友、同学,邀请他们到韶山南岸家中谈家常、讲时事。不仅如此,他还在谈话中向这些农家人讲述国家的政治形势,解释农民穷苦的原因和摆脱贫困的办法等,启发他们的觉悟,引燃革命的火种。
在持续的交往过程中,不少村民都成为毛泽东的追随者。毛泽东以其中的积极分子为骨干,组织秘密农协、创办农民夜校。毛新枚、李耿侯、钟志申、庞叔侃就是在这个时期成为积极分子的。经过深入了解和培养,毛泽东同此前加入党组织的毛福轩等人决定发展他们入党,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中共韶山支部。这是毛泽东在农村创建的第一个党的基层组织。支部成立后,以“庞德甫”为秘密代号,委派毛福轩为党支部书记。
当时,湖南处于军阀赵恒惕的统治下,中共韶山支部和农协便利用“雪耻会”反帝爱国的旗帜,组织游行示威、查禁洋货等活动,向广大农民群众进行革命宣传。一时间,韶山一带反对帝国主义和地主豪绅的斗争开展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
省港大罢工爆发
为支援五卅运动,中共中央广州临时委员会、中共广东区委果断采取行动,指派苏兆征、李森(李启汉)等组成党团,分赴香港、广州沙面两地领导工人运动。党团成员深入两地各工会团体,做罢工的准备工作。1925年6月19日,香港的海员、电车、印务等工会首先宣布罢工,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就此爆发。两日后,广州沙面洋务工人和广州市内各洋行工人也宣布进行总罢工。
随后,香港罢工工人和广州各界群众10万余人,又于23日在广州东校场举行上海惨案追悼大会和示威游行。下午2时许,密集的游行队伍路过沙基时,突然遭到沙面租界英国军警的排枪射击,当场死亡52人,重伤170多人,轻伤者不计其数。沙基惨案的发生进一步激发了群众的民族义愤和反帝斗志,一场新的罢工风潮迅速席卷香港、广州。至当月底,两地参加罢工的人数已达25万。
为加强对罢工斗争的领导,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罢工工人推选代表,在广州举行省港罢工工人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以苏兆征为委员长的省港罢工委员会,下设武装、纠察、审判等办事机构,处理罢工运动的一切事宜。
此后,罢工委员会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英帝国主义及其帮凶。其中,以共产党领导的工会为核心,联合香港、广州的其他工会,组成2000多人的纠察队,团结广东沿海广大农民群众,对香港实行封锁,致其进出口商品总额减少一半,经济秩序陷入混乱,并迫使英国政府不得不撤换香港总督史塔士。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前后,为了全力支持北伐战争,罢工委员会决定在维护工人利益的原则下,主动结束罢工。为此,省港罢工工人代表大会于9月30日作出决议,在给予罢工工人津贴、安排工人工作、保存罢工委员会和香港各工会机关、保存纠察队的条件下,结束罢工,停止封锁。10月10日,中共广东区委发表《为省港罢工自动的停止封锁宣言》,省港罢工委员会发表《停止封锁宣言》。至此,坚持16个月之久的省港罢工宣告结束。
中共中央创办《热血日报》
五卅惨案发生后,为突破反动舆论的封锁、揭露帝国主义暴行、及时指导群众运动,中共中央决定创办一张自己的日报。经过紧张筹备,1925年6月4日清晨,一份散发着油墨香味的对开小报出现在上海街头。该报报头印着充满力量的四个大字——“热血日报”,并在“发刊辞”中旗帜鲜明地标示出自己的使命——在“空间上要用上海市民的热血,引起全国人的热血;时间上要用现在人的热血,引起继起者的热血”,最终造成“强者之末运”。
《热血日报》由瞿秋白担任主编,是我们党创办的第一张日报。报纸每期四版,约1.2万字,设有“本埠要闻”“国内要闻”“紧要消息”“国际要闻”等专栏。这一率先采用新闻跟进报道时事的做法,突破了此前党的刊物通过政论和通信回顾时事的局限。同时,为最大限度地实现反帝目标,从第2期开始,《热血日报》将《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帝国主义野蛮残暴的大屠杀告全国民众书》概括为八条“我们的要求”,在每期头版报眼登载。
正是凭借着一针见血的笔锋,鞭辟入里、毫不留情地批判,《热血日报》很快在上海引发热烈反响。出版10期后,日发行量就突破3万份,每天收到的投稿信件与前来接洽的民众数以百计。这种影响,令公共租界工部局和巡捕房又恨又怕。他们不光禁售《热血日报》,还查封了承印的印刷所并逮捕了负责人员,致使《热血日报》于6月27日被迫停刊。
《热血日报》虽然仅发行了24期,但始终保持着鲜明的阶级性与战斗性。这份小小的报纸昭示着共产党人的热血赤诚和工农群众的无穷力量。
(作者简介:冯玲,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李桂华,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