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抗战印记

京华抗战印记

前门的卧轨请愿,天桥的呐喊抗争,什刹海的隐秘战线,太和殿的胜利荣光——北平城的一砖一瓦,都铭刻着中华民族抗战史诗的壮烈篇章。当烽火席卷华北,这座千年古都的街巷里弄,承载了从悲愤请愿到浴血反抗,从地下斗争到最终胜利的抗战记忆,成为伟大抗战精神在京华大地最深沉、最鲜活的印记。

前门——北平学生南下请愿示威出发地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在民族危机面前,国民党当局实行不抵抗政策,短短几个月时间,白山黑水尽丧敌手。消息传到北平,极度愤慨的北平学生决定南下奔赴当时的首都南京请愿,要求政府出兵抗日。

1931年12月4日,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9所大中学校的2100余名学生,高喊口号,汇集到前门东站,准备南下请愿示威。中共北平市委讨论,认为学生大规模南下请愿,可能会与南京政府发生冲突,遭受损失。如果火车不开,南下不成,反而会挫伤学生的斗争热情,决定说服学生不要南下,就地示威。部分党员、团员赶到前门东站说服学生。车站的学生情绪激烈,高举“我们誓死到南京请愿”的标语。中共北平市委见说服不成,及时改变方针,积极参与。市委成立了由5人组成的秘密党团,下设4个临时党团支部,作为南下请愿队伍的领导组织。当学生们准备乘车赴南京时,铁路局果然奉命撤走所有工作人员,拒绝载运学生南下。“誓死到南京请愿!”学生们当即决定开展卧轨斗争。

12月6日的北平之夜,寒风凛冽,滴水成冰。在前门东站冰冷的铁轨上,爱国学生顽强坚持卧轨斗争。持续三天三夜的爱国行动感染了北平各阶层,许多市民和商会为学生送来饼干、罐头和开水,瑞蚨祥等商号送来成捆的毛毯,给学生御寒。最后,迫于各方压力,南京政府复电坐镇北平的张学良“就近妥为办理”,张学良趁势下令发车。

到南京后,爱国学生要求向蒋介石当面陈述抗日要求,没有达成。到国民党中央党部,蒋介石避而不见,只派特种教育委员会委员长蔡元培和京沪卫戍司令长官、代理行政院院长陈铭枢出来应付。学生愤怒地冲向礼堂,被预先埋伏好的国民党特务、军警包围,几十人受伤,十几人被逮捕。17日中午,留在南京的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济南等地3万余学生共同抗议当局镇压行径。国民党南京卫戍司令部出动万名军警,向手无寸铁的学生下毒手,30多人死亡,100多人受伤,制造了震惊全国的“珍珠桥惨案”。18日,参与示威的北平学生被国民党军警武装押回北平。

南下示威运动虽遭镇压,但它有力揭露了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的卖国本质,对发动群众、宣传抗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唤起了各界民众的爱国热情。

天桥——抗日救国示威游行集结地

1935年,“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此时,还传来国民党政府准备在北平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实现所谓华北特殊化的消息。“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是日本进一步侵略华北的重要步骤,民族危机必将更加深重。消息传来,北平各界爱国人士群情激愤。在这紧急时刻,北平学联党团果断决定,在12月9日这一天,举行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广大爱国学生被压抑的抗日怒火,像火山一样爆发了。十几所学校的1000多名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他们沿途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防共自治”“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掀起全国抗日救亡的高潮。当游行队伍行进至王府井大街南口时,全副武装的军警冲散了游行队伍,数十名学生被捕,数百人受伤。

几天后,国民党当局不顾人民反对,仍然决定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实行“华北自治”。消息一经传出,一场更大规模的战斗展开了。这场战斗的主战场就是天桥。

12月16日清晨,北平爱国学生1万余人陆续走上街头,一场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大示威爆发。上午11点左右,爱国学生和广大市民3万余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反对“华北自治”。大会开始后,北京大学学生黄敬站在一辆电车上,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说,带领群众高呼抗日口号。在市民大会上,通过了“不承认冀察政务委员会”“反对华北任何傀儡组织”“收复东北失地”等决议案。

傍晚,学生们带着一丝斗争胜利的喜悦,开始向内城移动。不料,城外绕道和平门、宣武门的学生遭到军警挥刀舞棍的驱赶和毒打;由前门入城的学生走到西单绒线胡同时,也被大批军警拦截和血腥镇压,军警手持大刀、皮鞭、铁棍、木棒和枪刺向游行队伍扑打过去,当场就有数十名学生被砍伤,23人被捕,最后共有300余人受伤。

但学生们的血没有白流。这次示威,震撼了北平城,向全国人民揭露了国民党当局妥协退让政策的卖国本质,迫使他们不得不宣布“冀察政务委员会”延期成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地相继爆发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响应北平学生的爱国运动,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什刹海——隐蔽战线长期潜伏地

1937年7月29日,蒋介石命令第二十九军撤退至河北保定,北平沦陷。此后,中国共产党一方面组织青年学生奔赴全国各地区参加抗日活动和队伍;一方面在北平郊区建立抗日根据地和民主政权,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同时,还在北平城内,设立秘密交通线联络点,进行长期艰苦的地下斗争。

什刹海周围有条百花深处胡同,胡同西口有家名叫明华斋的古玩铺,这是中共晋察冀分局社会部黄浩地下工作组的一个秘密联络点。那时,日伪当局对抗日根据地实行严密封锁,对西药控制更加严格,不仅禁止西药流进根据地,即便在北平市面上也很难买到。抗日根据地伤员需要大量药品救治,黄浩等人承担起为根据地购买贵重药品、医疗器械、军需物资等艰巨任务。

在日本人眼皮子底下为八路军买药,这可是刀尖上舔血的事儿。八路军冀中军区卫生部部长张珍不定期派交通员来到明华斋,将需要购买的药品清单转交给黄浩。黄浩把购药单藏在自行车的车把套内,由他十几岁的女儿黄曙明骑车送信。接到任务后,小组成员立刻行动起来。黄浩的妻子王佩芝、秘书吴又居到北平汇丰银行,将黄浩从广东潮汕、香港等地同乡、亲友处筹集来的经费,以进货的名义取出,作为买药资金。小组成员之一、协和医院宗教交际部主任李庆丰,以赈灾、供教会医院所需为名,在医院组织爱国职工为八路军秘密生产急救包。平津硝皮厂老板刘仁术也是地下工作组成员,他设法托关系,从王府井大街“陆军御用达”药店购买所缺的西药。根据地来的交通员,以联系生意为名取走药品,先送到平西情报站的秘密站点。辗转几天后,这些珍贵的药品终于被转运到了根据地医院。

除了黄浩小组,地下工作者王文、王凤岐夫妇也在什刹海畔秘密潜伏,执行了很多重要任务。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党在北平建立了多个情报组,他们收集情报,传达党的文件、指示精神,护送党的干部、国际友人、爱国学生和进步教授前往抗日根据地,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太和殿——华北战区日军投降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蒋介石国民党当局拒绝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参加受降。华北受降主官由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担任,受降地点最终定在故宫太和殿。

故都的秋是最美的。10月10日,秋高气爽、艳阳高照。一大早,北平市民就从四面八方赶来。太和殿前广场上人山人海,当时北平城有200万人,当天就有20多万人参加了受降仪式。反法西斯国际阵营的苏联代表巴斯里克耶夫、美国代表洛基中将、英国代表蓝来纳、法国代表马至礼、荷兰代表高克等盟国代表出席了受降仪式。

上午10点10分,中国战区最大规模的受降仪式在北平开始。景山顶上军号长鸣,会场上礼炮响起,军乐队奏乐,全体肃穆,为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默哀。随后,在第十一战区参谋长的导引下,投降的日军代表——华北日军最高指挥官根本博、参谋长高桥坦等21人,垂头丧气地由太和门左掖门入场。根本博在3份投降书“投降代表”处签字盖章。数十名记者手举相机一拥上前,记录这一高光的历史时刻。双方签字后,众目睽睽之下,根本博、高桥坦等21名日军将领,逐次解下佩刀,将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军刀献于受降桌上。

遭受日本军阀蹂躏的日子终于结束了,现场的人们欢呼雀跃、喜极而泣,台上台下振臂高呼:“中国万岁”“胜利万岁”,欢声笑语响彻云霄。从此,北平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古都北平正式光复。

(作者简介:曹楠,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办第二研究处副处长)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