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5)07-0074-03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以北京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2021年以来,北京市创新建立了“每月一题”工作机制,搭建多方协同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治理平台,实现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办”、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治理”、从“解决一件事”到“治理一类事”的治理方式转变,形成了一场以市民诉求驱动超大城市治理的深刻变革。
“每月一题”的工作实践
“每月一题”聚焦“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基于对12345市民服务热线诉求大数据的长期分析,每年将市民群众诉求反映集中的高频共性难点问题纳入专项治理。相关市级部门牵头,每月围绕1个主题、选取2—3个具体问题,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文件和创新举措,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增强。
注重从诉求大数据中“照见”市民群众心声,实现从政府“端菜”到市民群众“点菜”的转变。根据大数据统计分析,北京市在2021年选取居家养老保障等27个问题,2022年选取老楼加装电梯等17个问题,2023年选取公交线路站点优化等18个问题,2024年选取医疗秩序管理等13个问题,2025年选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障等13个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作为当年“每月一题”的重要依据。其中,既有政府部门职责交叉问题,也有新兴领域政策不完善造成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面广、基层解决起来有难度,亟须在市级层面予以统筹解决。这种以市民诉求驱动超大城市治理的溯源性制度性改革,把市民群众的需求作为政府的工作内容,打破了以往政府部门自上而下制定工作计划的模式,真正实现了“政府重点工作由群众说了算”。
注重运用系统观念开展主动精准治理,突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理瓶颈。“每月一题”不仅关注市民群众的个性化诉求,还关注诉求背后的问题根源,致力于从海量的个性化诉求中找到普遍性问题。通过制定“一方案”(问题解决方案)、“三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政策清单),厘清了不同问题场景下政府部门职责分工,推动政府部门围绕解决问题创新政策举措,实现源头治理、标本兼治。4年多以来,围绕“每月一题”治理任务,北京市出台了400余项政策,场景化明确了市、区、街道(乡镇)解决问题的1000余项职责分工,印发了5批职责清单,为基层解决具体问题提供了可借鉴、可操作的工作指南,提升了城市治理效能。
注重调动各方主体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搭建起协同共治的运行平台。“每月一题”以问题为导向,突破了政府部门固有的职责边界和工作模式,明确每一个治理问题均由一个市级部门牵头负主责,相关市级部门协同配合,形成了市、区、街道(乡镇)共抓落实的工作合力。在强调政府做好普惠性、兜底性工作的同时,“每月一题”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运用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调动各方主体积极参与城市治理。与此同时,市政协组织各界别委员,围绕“每月一题”治理问题开展协商式民主监督;市高级人民法院围绕“每月一题”中涉法涉诉问题,组织开展专项调研。各方提出的意见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
“每月一题”的实质内涵
“每月一题”工作机制推动接诉即办改革向主动治理、未诉先办深化,通过不断强化党建引领、诉求驱动、标本兼治,形成了基于市民群众诉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链条和治理范式创新。
“每月一题”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始终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每月一题”从对12345市民服务热线数千万条诉求数据的分析中,“预见”民生痛点、“洞察”治理堵点,推动建立起以市民群众诉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新模式。这种“诉求画像—数据分析—政策供给”的闭环治理模式,确保城市治理任务始终与市民群众诉求紧密相连,实现了政府部门的行动始终与市民群众期望同频共振。
“每月一题”是变“被动应对”为“主动精准治理”的有力抓手,形成了新型政策议程模式创新。“每月一题”选题虽然来源于“已诉”,但在治理过程中更关注“未诉”。该机制通过对市民群众诉求进行大数据分析,从“一个问题”导出“一类问题”,推动将市民群众关心的高频共性治理难题纳入市级层面议题,强调党委领导和政府责任。市委每月听取相关问题解决进展汇报,分管市领导加强专题调度,各市级部门将注意力聚焦在问题根源上,主动研究改革举措,加强政策方法集成,有力推进循证决策和决策民主化,有效提升政府部门主动治理精准度,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每月一题”是倒逼政府自我革命的有效手段,不断提升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每月一题”以“小切口”推动大改革,通过梳理事项清单,尽可能明晰不同治理场景下各级各部门的任务分工,进一步厘清了政府内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提升专业化治理效能夯实了基础。同时,通过对政府部门业务流程的系统性再造,不断破除政府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障碍,倒逼政府刀刃向内、开展自我革命,推动城市治理格局深刻重构。
“每月一题”工作的经验启示
当前,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主动治理特征更加明显,有很多“硬骨头”要啃。必须进一步完善“每月一题”工作机制,更加注重改革突破、数智发展、协同推进,着力推动城市治理迈向善治精治共治。
抓住关键问题推动主动治理。“每月一题”为解决“老大难”问题而生,其生命力在于强化主动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的自觉。从过去几年“每月一题”治理题目和成效看,市民群众关注的问题、类型不断发生变化,经济因素成为影响民生诉求的重要变量,消费和权益纠纷较多;政府服务和民生保障类问题持续减少,市民群众对城市发展的高层次需求日益增多。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注重以全局观念谋划和推动工作,针对新老问题积极改革创新、分类施策,不断增强主动治理、未诉先办的工作力度。一是对于治理效果较好的供暖、供水、供气等季节性、周期性诉求问题和房产证办理难等历史存量诉求问题,梳理破解难题的共性规律和路径,推动更多相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二是对于历史遗留或政策不完善导致的农村宅基地确权难、物业服务不规范等诉求问题,在着力解决当下问题的同时,鼓励大胆探索、久久为功,注重解决长远问题。三是对于持续居高不下的预付式消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保障等增量诉求问题,勇于在实践中开创新路、示范引领,推动市级部门创新完善政策,努力建立市场创新与政策调整动态适配机制。
强化数智发展推动敏捷治理。“每月一题”治理题目来源于对市民群众诉求的大数据分析,其中技术所发挥的作用不仅在于更快地收集、存储和反馈数据,更在于智能化地分析和应用数据,推动超大城市变成敏捷的城市。要加快“每月一题”工作数智化发展,探索建立相应的专业数据模型,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创新应用到“每月一题”治理选题、治理过程、治理成效监测评估的全链条流程中,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治理模式优化。进一步完善“每月一题”高频共性问题数据辅助决策机制,深化行业数据与诉求数据的时空关联分析,加强诉求变化趋势研究,深挖民生数据富矿,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支撑。
强化多元参与推动协同治理。随着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的深化,“每月一题”的每一个题目均涉及多个部门(一个牵头部门和多个参与部门),要强化“一盘棋”思想,坚持系统集成、协同作战,围绕系统攻坚跨区域、跨部门的历史遗留问题和消费权益纠纷等新增治理难题,建立完善市级层面统筹、属地分级承压、条块协同破题的推进机制,破除部门壁垒,梳理明确各级职责分工,强化跨部门、跨层级的高效协作。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每月一题”治理过程,增强治理的民主性、科学性和专业性。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强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监督,推动形成诉求方、解决方、监督方共同参与的协商解决体系。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积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
[3]殷勇.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1月14日在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N].北京日报,2025-01-21.
(作者简介:蔡兵,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副书记,北京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