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史上,两个场景令人感慨万千。
研制第一辆国产轿车时,无资料、无经验、无设备,工程师只好从进口废钢中寻找汽车相关零件进行测绘,整个车身制造和各种钣金件加工几乎完全靠工人一锤一锤敲打。
如今,走进位于北京的小米汽车超级工厂,超过700个机器人参与零件运输、汽车组装等环节,200多道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100%,平均每76秒就有一台新能源汽车下线。
“实业兴国,实干兴邦。”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山西考察时,指出“传统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握市场需求,加强科技创新,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强调“我国的工业发展,过去是靠一榔头一锤子地敲,今天要靠先进技术和装备来提升水平”。
中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这么大的国家,不可能搞虚的,也不可能单一化,基础必须扎实。”从过去洋火、洋皂、洋铁等靠买进来,到现在成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这条路之所以走对了,关键就在于坚持发展实业,抓住制造业这个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轴承,工业的“关节”。从“一五”就开始培基固本,到新时代以来持之以恒破局突围,洛阳轴承的产品随神舟飞船遨游太空、伴盾构机掘地潜行,小小轴承转动发展的齿轮。“十四五”以来,我国每年制造业增加值均超过30万亿元,连续15年位居全球首位,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不能造的越来越少、能造的越来越好。
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门类齐全、体系完备,是我国工业发展的突出特征;传统产业体量大、占比高,是我国所处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现代制造业如何由“大而全”到“精而强”?答案就在科技赋能。
向高端化迈进。把石墨烯材料应用于鞋底片材,减震、防滑、回弹力强,一双运动鞋变身高科技产品;一个拉头、两片链带,航天服拉链跟着宇航员“一步登天”……福建晋江纺织鞋服产业,从拼价格转为拼技术、拼创新。
向智能化升级。桥吊林立、舟车穿梭,上海港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自主研发智能管控系统,人均劳动生产率为传统码头的213%,助力上海港年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箱,创下全球港口集装箱运输史最高纪录。
向绿色化转型。立足煤、延伸煤,建设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基新材料等多条循环产业链,鄂尔多斯跳出“挖煤卖煤”的路径依赖,实现从燃料到材料、从黑色资源到绿色产业的转身。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伍的产品。传统产业不等于夕阳产业、低端产业。加强技术攻关,走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子,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就能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成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大江南北,千行百业。涵养“一榔头一锤子地敲”的拼劲、干劲和韧劲,挖掘“先进技术和装备”的优势、潜能和效益,中国式现代化就有强大精神力量和坚实物质基础,发展的命脉就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