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墓祠 石刻瑰宝

千年墓祠 石刻瑰宝

走进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在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堂山山顶,伫立着一座已等待你两千年的建筑——孝堂山郭氏墓石祠。该石祠大致建造于东汉初年(1世纪左右),是现存唯一一座“内部图像布局完整有序、外部建筑完好的汉代画像石祠堂”,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石筑石刻建筑。它见证了汉代的盛大辉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孝廉文化内涵。

祠堂的命名反映孝廉文化深入人心

走进孝堂山景区,只见山峦青翠,松柏森森,植被葳蕤。孝堂山西临黄河,南邻齐长城,因山的形状像一只乌龟,亦称龟山。春秋战国时期,又曾被称巫山,巫被古人看做是沟通天、地、人的中介,因此巫山具有祭祀、祈福等功能。东汉时期,山顶上建孝子堂,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今巫山之上有石室,世谓之孝子堂”,巫山也被称为“孝堂山”。由巫山变化为孝堂山,山名的变化折射出人们观念的变化。

拾级而上,可见一块石碑,告诉游客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仅有180处,历史文化遗存极为丰富的山东省,也只有8处,足可见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地位之高。

行至孝堂山正南门,上方匾额是由画家、美术教育家刘海粟先生在1983年11月24日登临此山时所题写,当时先生已88岁高龄,他指着“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石碑说:“确切讲这里应叫‘汉画像石室’”,并为之题字“孝堂山汉石室”。

为什么一座石祠有两个名字?这与孝廉文化密切相关。孝与廉是古人推崇的两种德行,尤其孝乃做人的根本。汉代有“举孝廉”的制度,被推举者除要求博学多才外,还必须孝敬父母,行为清廉。在推崇孝道的社会背景下,汉代郭巨的孝行故事广为流传,妇孺皆知,并被选入“二十四孝”中,故此人们传言石祠是孝子郭巨的祠堂。

特别是到北齐武平元年(570年),陇东王胡长仁出任齐州刺史,赴任路上经过该祠,有感而发,遂命人在石祠西墙外刻《陇东王感孝颂》,碑文云:“郭巨之墓,马鬣交阡;孝子之堂,鸟翅衔阜”。

其实,郭巨为河南人,没有记载他来过济南地区。宋代的赵明诚、李清照,清代的阮元等金石学家皆对此说提出疑问并加以否定。根据画像石中“相”“令”“二千石”的榜题,学界推测祠主可能是当过太守并出任过诸侯王相、傅一类的二千石官吏。但是孝廉文化已经对此地产生了深远影响,该地不仅由原来的“水里铺”改名为“孝里铺”(现在的长清区孝里街道),而且乡人崇尚郭巨孝德,践行孝道,成为远近闻名的“慈孝之乡”。综合考虑学术大家的意见、民间传说与文化传承,最后形成了“孝堂山郭氏墓石祠”这个名字。

人文始祖、儒家先贤,在画像石上今人看到了他们的形象

孝堂山核心保护区,占地五千平方米,共分为三个展示区,分别是汉石祠展示区、数字体验区和石刻文物展示区。步入汉石祠展示区,外面是保护罩室,为1996年9月修建。室内就是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用青石仿照汉代民居建筑的形象并缩小比例砌成,为双开间单檐悬山顶房屋建筑,屋顶很真实地雕刻出瓦陇、连檐等形状,可以说是十分完整的汉代房屋屋顶了。

《说文解字》中说“廉,仄也,堂之侧边曰廉”,这句话揭示了“廉”最初的含义——“房子的边角”,象征着正直与界限。祠内石壁和石梁上遍布精美的汉代石刻画像,再现了千年前汉代人的生活日常、所思所想,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也是当时社会风貌、道德观念的真实写照。画像中不乏反映儒家廉政思想的内容,具有教育、警戒后人的作用。在这些生动的画面中,我们仿佛能看到古人对清廉、正直的崇尚与追求。

正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在西壁第一层正中有女娲持规图,在东壁第一层正中有伏羲持矩图。很多学者认为这种图式有以规矩定天下的寓意。“规矩”是指规则和法度,传说女娲伏羲作为中华人文始祖,为后人确定了行为准则,并初步对人类社会的秩序做出了规范。壁画中的车马出行图、拜谒图、狩猎图、宴飨图等,虽然人物众多、车辆庞杂,但都井然有序,体现了古人对于规矩的遵守,展现了对秩序与和谐的追求。

壁画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孔子见老子图”,这幅画巧妙地将“孔子问礼于老子”与“孔子项橐相问”两个典故融合在一起。“孔子问礼于老子”是著名历史典故,壁画生动形象地还原了春秋末期孔子向老子拜师的场景,画面左侧孔子谦逊地手捧贽礼弯着腰拱着手,向比他年长且学识渊博的老子请教,拄着鸠杖的老子也礼貌回应。据《史记》等记载,孔子曾多次向老子请教,问以丧葬之礼、仁义之道、为人之道,《论语》中孔子提倡的“立人立己、讷言敏行”等观点,都隐约可见老子思想的影子。

更令人称奇的是,在两位德高望重的圣人中间,站着一个身材矮小的孩童,他一手指向孔子,一手推独轮车。这位孩童名为项橐,年仅七岁,是春秋时期有名的神童。孔子三次被项橐“问倒”,最终心悦诚服地拜其为师。这些故事不仅彰显了项橐的聪慧过人,更深刻体现了“古圣贤,尚勤学”的儒家精神和礼贤下士、虚心向学的儒家修养。

在东壁第三层,一块画像石上刻画着流传千年的历史典故“周公辅成王”。画面中央是幼小的周成王,他身量未足,正面拱手而立,上方题刻的“成王”二字表明其身份。成王两侧站立着高大的周公与召公,他们身着华服,手持笏板,相对作揖,动作间透露出对幼主的恭敬与对国家的忠诚。

周武王克商立周后因病早逝,其子姬诵继承王位,即周成王。此时成王年幼,刚建立的周王朝也不大稳固,于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周公辅政成王七年,平定叛乱、营建成周、制礼作乐,劳苦功高,尽管没少被猜忌和诋毁,但他始终恪守本心,不以为意。

周公治理国家对人才高度重视。周公的封地在鲁国,因他要留在成王身边处理政事,不能到鲁国去,等他的儿子伯禽长大,就派他代周公就国。伯禽临走时,问父亲有什么嘱咐。周公说:“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以周公之地位,他一碰到急事,就马上停止洗发,把头发握在手里去办事;每次吃饭的时候,听说有人求见,就把来不及咽下的饭菜吐出来,去接见那些求见的人。他这样做,还怕失去天下的贤才,他希望伯禽去到鲁国后,不能骄傲自满。伯禽连连点头,表示一定记住父亲的教导。

周成王二十岁时,周公还政于他。周公不仅以政治家的身份闻名于世,更是以德治国思想的首倡者和中华礼乐文明的奠基人,是孔子念兹在兹的圣贤。孔子曾苦恼为何在梦中久不见周公,而现在,周公的形象就出现在画像石上,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管鲍之交、泗水捞鼎,一块画像石就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故事

历史典故是汉画像石的重要题材。除了上文提及的外,孝堂山郭氏墓石祠还绘制了“管鲍之交”“泗水捞鼎”的故事。

“管鲍之交”讲述了春秋时期管仲与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位,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即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齐桓公。鲍叔牙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推行改革,鲍叔牙甘居其下。管仲曾感慨:“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司马迁也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相传禹铸九鼎,夏商周三代,帝王皆以其为天下之神器,传国之重宝。失宝器而亡国,得九鼎而有天下,这一观念深入人心。秦昭襄王攻周后,得到了各国诸侯朝思暮想的九鼎,准备运回秦国国都,却有一个鼎在到达泗水时掉到水里去了。秦始皇建立秦朝后,亲至泗水,派千人潜入水中,先用绳子把水中的宝鼎系牢,然后众人用滑轮把鼎捞了上来,眼看宝鼎露出水面之际,再次沉入水底,不知去向。此故事寓意深刻,鼎为正统之象征,统治者只有实行仁政,施利于民,才有资格获得万民拥戴。

走进数字体验区,巨大的影像扑面而来,仿佛穿越回了两千多年前。科技感十足的三维特效,将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中诸多的“中国之最”在游客眼前依次展开……

济南市委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下联动专项巡察时发现,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存在着设施老旧失修、展示方式单一、展陈硬件简陋、周边环境破败、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等问题。2022年10月,十二届济南市委第一轮巡察反馈提出“推动长清区孝里街道孝文化资源创新,打造孝廉文化之乡”的整改建议,长清区委认真落实市委巡察反馈意见,以巡察整改为契机,启动了孝堂山片区保护提升项目,以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为核心,以数字化展示为手段,以传统文化、民俗风貌为底色,推动数字科技与传统文化融合建设,通过互动体验、展示中心、多媒体场景等,将线下文物和线上科技巧妙结合,更加形象生动展现了汉画石刻,用数字化的方式让文物活起来,讲好孝廉文化故事。除了院内附属设施修缮及绿化工程、孝堂山片区整体环境整治工程、道路维修维护工程、展陈设施建设工程之外,还建设了孝堂山研学服务中心,让孝堂山在保留其历史韵味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展现出新的面貌与活力。

千年孝堂,再焕新颜,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与致敬,更是对廉洁文化的深刻挖掘与传承。相信孝堂山在新时代的阳光下,将继续绽放它独有的光芒,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