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节先生 孺子精神

纯节先生 孺子精神

以孟子自况的儒者胡长孺

浙江金华永康,自西晋末年衣冠南渡以来,斯文逐渐在此扎根。在这片山水秀美之地,永康应氏家族世代居住的芝英古镇,被誉为“中国祠堂古镇,江南百工之乡”;南宋状元陈亮的“义利并举”学说影响深远,在南宋思想史上,他创立的事功学派与朱熹之理学、陆九渊之心学鼎足而立。在历史的长河中,永康孕育出众多杰出人物,宋末元初的儒者胡长孺便是其中一位。

清正廉洁 一心为民

出生于浙江永康一个儒学世家的胡长孺,一生笃志好学、学识渊博,是宋元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在宋元易代的大变革中,其忠贞气节、勤廉官声、遗世而立的斐然文采在政坛和文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历经岁月洗礼,依然为后人传颂。

南宋咸淳年间(宋度宗年号,1265—1274年),胡长孺随外舅徐道隆入蜀,由于才识出色,在礼部主持的铨试中脱颖而出,名列榜首,授迪功郎,监重庆府酒务,兼总领湖广军马钱粮所佥厅,时人称为“南中八士”之一。南宋覆灭后,他称病不出,归隐永康山林,与当地学子相聚讲学论道。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忽必烈下诏求贤,素有贤名的胡长孺等人被征召至大都,面见忽必烈。据元代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记载,胡长孺在跨过宫殿门槛的时候,不小心把帽子碰歪了,见了忽必烈,他也不加以整理。忽必烈问他:“秀才何学?”胡长孺对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学。”忽必烈听罢,讥笑:“自家一笠尚不端正,又能平天下耶?”尽管遭到讥笑,忽必烈“怜其贫”,授胡长孺扬州路儒学教授。

其实胡长孺不是不想把帽子戴正,这不过是举手之劳,他的心思为明代的冯梦龙洞悉。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评述此事时认为,汉朝的陈蕃不扫一屋,而想扫清天下,而胡长孺故意不把帽子戴正,说明他的志向不在一个帽子的端正与否,而是志在天下。胡长孺此举有更深远的考虑,他想保存读书人的气节。元朝读书人的地位大不如宋代,科举停废,读书人失去了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发挥自己才干的机会,许多江南的读书人一辈子也做不了官,而进入了仕途也大多是在学官序列中打转。

如果说面见忽必烈不卑不亢,胡长孺做到了“贫贱不能移”,那么他也做到了“威武不能屈”。大德十一年(1307年),浙东遭受严重灾害,粮食颗粒无收,百姓深陷饥困当中。至大元年(1308年),胡长孺到宁海任职,刚一上任就面临如此严峻的局势。宣慰同知脱欢察奉命赈灾,向富户募得一百五十万贯钱用以救济灾民,到了宁海县后,他将二十五万贯钱交由胡长孺暂管,就去其他地方赈灾了。胡长孺察觉脱欢察有中饱私囊之嫌,果断将这笔钱直接分发给灾民,且详细记录账目。

一个月后,脱欢察前来索要款项,胡长孺呈上账册,说钱都在这些账册里。脱欢察大怒,质问他怎敢如此“胆大妄为”。胡长孺义正辞严道:“民一日不食,当有死者,诚不及以闻,然官书具在,可征也。”他不能眼睁睁看着受灾的百姓忍饥挨饿,虽然这笔钱他没有事先报告上级就直接分发给灾民,但账目清楚,都可以追溯,没有一笔是不合理的。脱欢察虽怒,但自知理亏,不敢深究。百姓受此恩惠,长记胡长孺的恩德。

翰墨留香 文采斐然

成长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胡长孺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与好学,与堂兄胡之纲、胡之纯并称“三胡”,声名远扬。

成年后,他游学四方,遍访名师,师承南宋理学大师余学古,“慨然以孟子自任”,学术脉络上可追溯至朱熹,下可达宋濂。他著述颇丰,有《瓦缶编》《南昌集》《宁海漫抄》《颜乐斋稿》等多部作品存世。

在书法领域,胡长孺造诣颇高,师法钟元常,“得其骨力”。可惜的是,因种种缘由,胡长孺的书法作品留存于世的极为稀少。笔者看到的仅有三件,其中两件收录在明朝文徵明编次的《停云馆法帖》中,分别是《与叔敬贡士书》《题苏东坡春帖子词卷》,皆为行书札。《停云馆法帖》现收藏在国家图书馆。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陆秀夫的《群玉帖》(又名《义山帖》),帖后有胡长孺的跋。《中国书法大字典》辑录了他的“欲”“叶”“盲”“蒿”“谊”五个范字,从中可以一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胡长孺凭借深厚的文字功底和书法造诣,常被邀请为他人撰写墓志铭等文章,一般请他人写这类文章都要支付一笔报酬,称之为“润格”“润笔”。

有一次,胡长孺的好友、书画大家赵孟頫受罗司徒委托,带着百锭钞票请他为罗父撰写墓志铭,被胡长孺拒绝:“我岂为宦官作墓铭耶?”而当时胡长孺家中正等米下锅,胡长孺拒绝赵孟頫时,他的儿子胡驹和在场的朋友都劝说胡长孺收下这笔钱以补贴家用,然而他依然不为所动。

然而,当吴用晦的家人请求他撰写墓志铭时,尽管两人并无私交,但因吴用晦品行高洁,胡长孺欣然应允。由此可见他爱憎分明、重情重义的品格,虽一瓢饮、一箪食,但不改其乐,甘贫乐道。

纯节先生 风范长存

延祐(元仁宗年号,1314—1320年)初,胡长孺以病辞官,隐居杭州。胡长孺逝世后,门人私谥“纯节先生”,以表达对老师节操的景仰。

回顾胡长孺的一生,他的一身“硬骨头”和一身“硬功夫”令人敬佩不已。

其一是一身“硬骨头”。面对忽必烈的提问时,胡长孺表现的“不正一笠而正天下”的格局,尽显他作为士人的家国大义、民族气节。在元初政坛颇有影响力的南人程钜夫对胡长孺有知遇之恩,程钜夫官居要职时,有百姓向胡长孺反映程家的房子侵占官道的违法行为时,胡长孺不徇私情、秉公办理。

其二是一身“硬功夫”。在永康的历史名人中,胡长孺的“硬功夫”堪称一绝。明朝开国文臣宋濂主持编修的《元史》,将胡长孺置于《儒学传》中,彰显其儒者本色。由黄宗羲、全祖望等人编写的《宋元学案》中,称赞胡长孺学识渊博、文章有精魄,与金华“北山四先生”之一的金履祥一同以学术闻名,其文章在海内争相传阅。在浙江金华,论及写文章,陈亮与胡长孺必被提及,他们皆是永康这片土地孕育出的杰出人才。

在胡长孺杰出的学术成就外,我们也不要忘了胡长孺的为官生涯,虽然未居要职,但他清正廉洁,不畏强权,一心为百姓做事,得到百姓的信任和赞赏。

历史因文化而精彩,文化因历史而厚重。近年来,永康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文润永康”工程,注重挖掘本地孕育的历史人物资源,从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和崇高品德中汲取廉洁文化营养。

如今在胡长孺的故乡永康市西城街道山下村,一座庄严的胡长孺雕像静静矗立,基座上“一代名儒 理学名贤”八个大字闪耀着光芒。永康还成立了胡长孺文化研究会,建立了胡长孺纪念馆,方便让更多人了解这位永康英杰的事迹与成就。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