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是改革开放后在我国泛起、蔓延的一股错误思潮。新时代以来,历史虚无主义发展态势虽由高走低,但并未退出历史舞台。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历史虚无主义开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头换面、潜滋暗长,呈现出智能化的新动向,给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需引起高度警惕并加强防范。
历史虚无主义呈现新特征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猛,广泛渗透进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人工智能自1955年作为一种术语被提出后技术逐步演进,从“模拟人的智能”到“赋能社会”,不断介入实际生活。如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套生产、传播、影响体系,旨在消解民众正确的历史观。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产错误历史信息。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下,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数据学习和模型训练,自动生成批量化的错误历史内容。历史虚无主义者还将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深度伪造、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综合,篡改、伪造历史文本、影像资料,加剧了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内容生产的规模和速度,颠覆人们“眼见为实”的传统历史认知。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传播触达力。随着社会文化发展,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分众化和精细化。历史虚无主义者为增强其传播力和渗透力,通过用户画像和推荐算法以及持续学习与自适应优化机制,精准匹配受众需求,使受众在个性化的服务体验中深陷历史虚无主义构造的信息围城。目前,ChatGPT等智能平台由于数据源和开发者的价值观问题,导致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多轮互动式对话,诱导受众接受错误史观、史实。这会加剧历史虚无主义的触达力。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扩大影响力。历史虚无主义者注重数智技术对传播媒介的变革式影响。他们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通过虚拟化技术注册大量虚假网络用户,有组织、有目的地参与点赞、评论和转发含有历史虚无主义的信息,使历史虚无主义信息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获得影响力。
警惕新技术加持下的新动态
人工智能发展势不可挡。对于历史虚无主义而言,其本质决定了它不会在短时间内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利用新兴技术是其滋生蔓延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历史虚无主义借助人工智能新兴技术进行散播,主要有三个趋向。
内容呈现将更加多模态化。继ChatGPT等文本生成模型后,生成式人工智能不断迭代升级,产生了Sora大型文生视频模型。Sora能够精准模拟现实世界的物理规律,理解和重构物理世界,创构的视频内容画面更逼真、视角更多元、逻辑更连贯。对文本生成模型和深度伪造等技术的利用,表明文生视频模型已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滋蔓的工具,用以生成多模态化的错误历史内容混淆人们视听。
错误信息将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平台上叠加出现。随着技术发展,人工智能大模型不再仅仅是单个应用,而是逐渐演变为数智时代的互联网超级平台。互联网上的海量数据将涌入大数据模型,大模型生成的内容也会在互联网平台散播,实现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平台的双向互动。在某种程度上,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历史事实的错误信息也会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平台上叠加出现,加剧错误思潮的负面影响。
社交机器人将成为新的散播主体。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人机融合的合成型社会即将到来。AI智能体及社交机器人是人机合成的典型代表。它们通过模拟人类行为,在无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生成内容、快速决策并执行日常任务。从历史虚无主义与人工智能耦合关系来看,智能体及社交机器人延伸了历史虚无主义的主体范畴,它们可以模仿历史虚无主义者的思维能力,跃升为具有一定自主能力的传播主体。目前,社交机器人已在推特上被引用,导致恶意流量,亟须引起高度警惕。
加强防范历史虚无主义的意识形态风险
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给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意识形态风险,正以更加难以察觉的方式散播。为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借助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带来的风险,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应对。
强化主流价值引领,筑牢意识形态根基。历史虚无主义的重点依然是虚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瓦解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历史根基。强化主流价值引领是应对历史虚无主义之根本。对此,既要主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又要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和有悖正确价值观的现象,有力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的各种谬论。
加大人工智能技术运用,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新技术滋生的现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相较于历史虚无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略显滞后。对此,我们要“以技术治理技术”,实现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效监管和高效治理。要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意识形态风险隐藏于数据训练和算法技术的底层逻辑,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和化解,完善算法审核机制,确保信息传播符合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史实。
凝聚众智,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历史虚无主义纠治。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呈现出隐蔽化趋势。单一主体精准识别、独立应对的难度增大,亟须动员全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发力、靶向纠治。应整合政府、研发企业、科研院所、社会公众等主体的治理优势,建立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协同共治机制,促进不同领域专业人员从理论研究、数据安全、技术中立和应用场景等层面,深化交流合作,从而不断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真相,共同防范其制造的意识形态风险。
(作者简介:陈甜,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