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11月24日消息:由于天气转冷,每年国庆节后至次年元旦、春节前,国内出游往往相对“平淡”。但在今年,因多地探索实施秋假、雪假,丰富秋游活动,金秋出行热度得以进一步延续,冬季冰雪旅游也提前升温。
今年秋假、雪假等“错峰假期”的探索实施,犹如一剂强心针,不仅延续了金秋出行热,更让冬季冰雪旅游提前升温,成功激活了秋冬之交的旅游市场。这背后,是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契合,更是文旅消费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这充分表明,错峰假期正成为激活淡季旅游、释放消费潜力的新引擎。
政策赋能,打破淡季出行桎梏。长期以来,集中假期扎堆出游的模式,既让游客面临“人挤人”的困扰,也让旅游资源在淡季大量闲置。今年,《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这为错峰出行提供了政策依据。多地积极响应:浙江多城在11月中旬集中放秋假,四川正式实施春秋假制度,新疆阿勒泰更创新推出“雪假”。政策红利立竿见影:浙江秋假期间,上海乐高乐园的浙江游客激增200%,成为最大客源地;四川宣布实施春秋假后一周,携程平台上当地旅游产品预订量同比增长39%。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合理的错峰假期能有效释放亲子家庭的出行需求,让淡季旅游从“平淡”走向“火爆”。我们坚信,随着春秋假、雪假等政策的进一步推广与完善,将有更多地区打破季节与假期的限制,让旅游消费的活力在全年持续涌动。
市场赋能,点燃错峰消费热情。面对错峰假期带来的客流增量,文旅企业主动作为,以差异化、主题化的产品供给接住了“政策红包”。主题乐园纷纷发力:上海乐高乐园推出冬季主题活动,门票多日售罄、酒店持续满房;上海海昌海洋公园接待江浙游客超6万人次,配套酒店营收同比增长四成;上海欢乐谷在浙江秋假前后游客量同比激增七成。文博科普场馆同样人气爆棚:上海自然博物馆的“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热度不减,上海天文馆延长开馆时间、丰富研学内容,成为亲子出行的热门选择。旅行社也精准捕捉需求,11月上海各大主题乐园的亲子客群预订量甚至超过传统旺季10月,带动机票、酒店等产业链实现整体增长。市场的积极响应,不仅释放了错峰假期的消费潜力,也让游客在避开拥堵的同时,享受到了更高性价比的出行体验。文旅企业要持续深耕产品创新,让主题化、个性化的供给与错峰需求精准匹配,让每一次错峰出行都成为高品质的消费体验。
优化赋能,长效释放假期红利。错峰假期激活淡季旅游的成效显著,但要让这一红利持续释放,还需在细节上不断优化。一方面,各地应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推出“内容错峰”产品。例如,北方地区可主打冰雪旅游,南方地区可深耕温泉、文博研学等业态,形成区域互补,满足多样化的出行需求。另一方面,需探索“区域错峰”,避免各地假期完全重叠。如果秋假、雪假集中在同一时段,仍可能导致热门目的地客流扎堆,影响体验。同时,文旅企业应进一步细化产品分层,针对不同学龄、年龄的孩子及其家庭,提供更具差异化的服务,让出行体验更贴合实际需求。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旅游市场的持续均衡发展,不断提升游客满意度,推动淡季旅游实现长期繁荣。通过“内容错峰”与“区域错峰”的双重发力,错峰假期必将摆脱短期热度依赖,成为推动文旅市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从浙江秋假的亲子热潮,到四川春秋假的预订激增,再到阿勒泰雪假的冰雪预热,错峰假期正在重构秋冬旅游市场的格局。这不仅是对旅游淡季的成功激活,更是对民生需求的精准回应,也是对消费潜力的深度挖掘。随着政策不断完善、市场持续创新,我们相信错峰假期将成为文旅消费增长的“常青树”,让更多人在不同季节、不同时段都能享受到旅游的乐趣,也让中国旅游市场焕发更持久的活力。
作者:黄宗跃
责编:吴成玲
校对:邱子凌(实习)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