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刘梅:赓续三山五园文脉 坚定历史文化自信

一提起海淀,大家先想起来什么呢?北大清华人大等高校林立、中关村是这里最醒目的名片…在这4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仅聚集了国家最高端的高等学府、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而且这里的航天科技、5G通信、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全球领先。除此之外,我特别想问一问,大家是否知道海淀其实还是首都历史文化重镇地区,香山公园、颐和园、圆明园等为代表的三山五园地区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两大重点区域之一。我们平时对这些地方可能早已司空见惯,在游览中大多沉浸在优美的自然风光之中,对这片区域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不甚了解。

习近平总书记讲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需要我们追本溯源了解本土历史文化。今天我就从三山五园来给大家讲一讲,她的概念内涵、历史人文底蕴,以及作为首都一份子,我们该如何从自身出发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保护好三山五园历史文化遗产、从而更加坚定我们的历史文化自信。

一、我来问问大家,三山五园到底是哪三座山?哪五座园?

“三山”是指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五园”中,除了我们非常熟悉的圆明园、颐和园之外,还包括香山公园里的静宜园、玉泉山上的静明园以及北大西门附近的畅春园。实际上,“三山五园”包括的不仅仅局限于刚才说的三座山和五个园子,而是对位于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的统称。

二、在了解了三山五园之后,我们再来看看这片风水宝地究竟蕴含了哪些历史文化价值呢?

从历史变迁来看,三山五园的建成历经清朝康熙、雍正、乾隆等多位皇帝,园林总面积达到68.5平方公里,规模之巨大、内容之丰富,代表了我国古典园林建设和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园林还是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三山五园地区是多种文化交流融合的集中体现,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下面我就从四个方面给大家讲述一下三山五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1.山水园林滋养古都西山文化

水山相连、山水园林构建了一片规模宏大、如诗如画的皇家园林风姿,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不少文人墨客前来遍览胜境、泼墨行文,留下了不少吟咏诗词。如元代著名文人张养浩为世人留下了《游香山》,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徵明与友人游览了西山后,留下了诗作《游西山诗十二首》,其中有一句“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描绘的就是颐和园昆明湖美景,足见当时西郊园林景色优美宜人。

2.园林艺术延续天人合一人文理念

中国的园林追求自然景色与人工造园艺术的巧妙结合,以山体、水系为山园骨架,在山水形胜中建造人文景观。三山五园作为园林、建筑与山水环境的共生体,展现了中国特有的艺术形态与文化内涵,不仅有北方文化的粗犷雄武,而且吸收了南方文化的细腻秀美,将建筑、山水和文化有机结合,整体表现一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

3.造景艺术呈现中西方文化交融形态

如果您参观过圆明园,或者想要去圆明园,我猜您一定会去看一看西洋楼遗址区,那里的大水法和多栋独具一格的欧式建筑,充分体现了圆明园将西方文化元素融入北京独特的人文环境中,是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集中体现。

4.建筑功能彰显优秀传统儒家文化

一种常常引人关注的建筑类型即为书院、书屋和书楼,如畅春园的清溪书屋、佩文斋,圆明园的汇芳书院和碧桐书院,而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澹泊宁静”,取自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句,意在告诫君王勤于读书,甘于淡泊宁静,在青山绿水之间不忘修身养性。可见,三山五园地区十分重视耕读文化和诗书礼仪。此外,三山五园地区还是清朝皇帝奉行孝道的重要场所,有一句古诗我想大家都非常熟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畅春园中乾隆皇帝专门奉养皇太后长年居住的宫殿“春晖堂”,它的名字来源于此。而圆明园四十景中的“九州清晏”“万方安和”“武陵春色”等分别体现出我国历来传扬的天下太平、万民同乐的和平文化以及百姓安居乐业的理想愿景。

刚才我们概括了四点三山五园的历史文化价值,可以看出山水养身、文化育人。作为皇家园林的典范,三山五园在融合山水、花鸟、园林、建筑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基础上,创造了一种诗情画意的中国风景式园林景观,为后世留下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遗产。景观整体折射出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不同文明交融等特点,凝聚了京西地区皇家园林文化的理念、技艺与传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可正是这样一份民族瑰宝,曾经在欧洲与东亚声名远扬,也曾经历帝国主义列强的践踏与劫掠,在中华民族璀璨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

三、对于新时代的我们,怎么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三山五园历史文化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讲,“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三山五园地区具有独特的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优质人文底蕴和优良生态环境,她是中华优秀文化精华的代表,她孕育的西山文化,是海淀区甚至整个京西地区的主导文化要素和标志性文化符号,承载着北京文化的历史记忆,涵养着北京的历史、民俗传统和城市文化韵味,与老城中轴线文脉一起孕育了古都文化,是北京文明之源、历史之根、文化之魂。下面我再从三个方面跟大家分享:

1.以“自强不息”的民族品质坚定历史自信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一种积极向上、坚韧奋发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始终不屈不挠、傲然挺立的重要原因。自1860年火烧圆明园起,三山五园就与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和中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百余年前的劫难让三山五园遭受难以挽回的破坏,让中国人彻底醒悟,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道理。如今,畅春园原貌景观早已消失殆尽,只留下两座山门,而素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也只剩下了残垣断壁,成为中华民族辉煌与屈辱的见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走过75年历程,以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克服无数的困难,战胜了数不清的挑战,正是在这样的千锤百炼中,为我们留下了民族自信、历史和文化自信的底气。

2.以“身体力行”的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家兴,文化强民族强。三山五园地区集山水文化、园林文化、红色文化等为一体,丰富宏大的内涵成为宣扬中华优秀传统人文精神、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激发中华民族认同感、凝聚爱国奋斗情怀的重要载体。趁着周末您可以和亲朋好友一起在西山山水园林中走一走,听一听三山五园的故事,在跨越历史时空中与文明对话,在口口相传中,把三山五园的故事传递给更多的人;在游览香山、颐和园或圆明园时了解三山五园的历史风貌,以及曾经发生的历史性巨变;或在游览香山革命纪念地、清华园车站旧址、颐和园益寿堂时,重温中共中央“进京赶考”之路。通过实地参观、日常交流这些方式,在您身边将三山五园文化传播出去,以实际行动传承三山五园优秀传统文化。

3.以“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传承中华文明

创新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中华民族以守正创新的进取精神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三山五园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都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三山五园地区历史风貌,山水林田交织的自然风光为城市提供了优良的生态环境,文化价值的挖掘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推动着中关村科学城高质量发展。古老的中华传统文明与引领时代潮流的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形成了三山五园地区创新发展的独特优势。如今,我们惊喜地看到三山五园地区利用科技创新手段展示新场景,数字复原三山五园风貌;在圆明园三园交界处,体验“圆明园·720穿越飞船”元宇宙空间即可一览圆明园辉煌盛景;也可以参观线上虚拟展,通过5G+AR沉浸式游览、全景式讲述香山革命历史…数字化技术不仅拉近了古与今的时空距离,还让我们实现科技与文化的自立自强,成为推动优秀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力量,真正推动中华文明的保护和传承。接下来,请大家观看一分钟的短片,感受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如何促进三山五园地区的璀璨重现。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在我们的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只有坚持“两个结合”,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才能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思想。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因此,保护好三山五园历史文化遗产的重任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为保护好三山五园这一民族瑰宝,希望我们日后都能在游览西山山水园林中追寻历史记忆、感受自然风光、领略人文底蕴、体验科创新姿。从而坚定历史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塑造民族气质、凝聚精神伟力,共同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关键词: 刘梅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王瑱校对:宣讲家网编辑部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