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教育公平贯穿资源赋能和教育培养全过程

将教育公平贯穿资源赋能和教育培养全过程

近期一些涉及教育公平的热点事件引发了广泛热议,其中涉嫌高考报名材料造假、定向委培违约、入学资格伪造、科研诚信等现象一石激起千层浪,其背后反映出教育领域还存在着资格审核不严格、学位论文答辩与审查不规范、学术诚信监督不到位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这些都深深触动着社会公平正义这根敏感神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教育公平不仅能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更是每一个家庭阻断贫困的基石,关系千家万户的美好生活,关系社会发展的和谐稳定,关系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如何处理好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将教育公平的原则贯穿资源赋能和教育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实现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是我们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回答,也是必须答好的时代课题。

注重机会公平:守牢招生录取入口关

机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基础起点。守牢招生录取的第一道关口,确保个体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入学机会是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但面对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内在矛盾,如何在确保教育公平的基础上,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依然任重道远。

优化招生计划结构。在统筹各地区高考人数和高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研究制定高校本科生招生计划分配的指导意见,对不同办学层次的分省招生计划、强基计划和综合评价等特殊类别招生计划提出基本的分配原则和规范要求,杜绝出现各区域招生不均衡、普通批次招生“超短裙”等现象。认真总结农村专项计划实施成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探索建立招录区域的动态调整机制;以地方需求为导向设置招生专业,确保农村专项计划真正在促进农村学生发展中切实发挥保障作用。

突出招生数据治理。进一步整合教育、户籍、住房等各类数据资源,在现有各级各地教育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分步骤、分模块逐步建设覆盖全学段、贯穿全过程、辐射全区域的全国学籍信息大数据中心。系统集成从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从高中阶段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量学籍信息和学习档案,打通各部门、各地区招生考试信息的数据壁垒,实现全国学生各学段学籍信息的互通互联和“一网”校验,有效杜绝学籍造假、空挂学籍、高考移民等问题。

加强招生秩序监督。全面加强招生考试制度建设,逐步推进各地区建立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信息化服务平台,有力推动信息发布、学位报名、资格审核、随机派位、结果查询的全流程线上办理,实现身份、户籍、学区、住房信息等智能校验,确保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严格规范强基计划、综合评价、艺术体育类招生、职教高考等特殊通道的招录程序,特别是要加大对高校自主开展招录考试的全程监督,探索试点高校“负面清单”和“一票否决”制度,促进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

注重过程公平:把好优质资源配置关

过程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关键环节。个体在受教育活动中能否享有优质均衡的教育教学资源,将直接影响个体受教育质量,影响家庭教育环境代际传递鸿沟的弥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但不容忽视的是,面对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和质量的殷切期盼,我国城乡教育、区域教育依然不平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健全统筹调配机制。基于人口发展呈现新的趋势性特征,持续优化各区域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学校规划布局,研究制定基础教育学校建设规划。出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指导意见,不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专项财政投入,逐步实现各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在教学资源、师资队伍、空间配置、硬件设施等方面均衡发展。鼓励以县区为单位开展组团式办学,推动教学体系、课程建设、场馆设施等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共创共用。

造就高水平教师队伍。进一步统筹优化各区域各学段教师结构和师生配比,有针对性地加大资源投入,切实解决好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问题。强化教师队伍培养,在高水平大学建立“特岗计划”“国培计划”等项目示范中心,持续推动高水平大学面向中西部乡村地区定制化开展教师培养。有组织地开展东西部地区乡村教师结对共建,通过组织跨校研修、搭建跨校团队、申报跨校项目、开发跨校课程,发挥优秀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为中西部乡村地区教师素质提升提供坚实支撑。

拓展数字教育边界。充分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大力发展新一代教育数字计划,全方位推动教育资源数字化开发、教育媒介数字化传播、教育平台数字化设计、教育治理数字化赋能。持续建强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常态化、定制化开发精品课程资源、教材资源、教辅资源,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跨区域实时共享。深入推进各学段智慧校园建设,完善数字教育基础设施,通过远程教学、视频展播、云端学校、AI助学等形式,引领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数字变革,缩小区域间和城乡间的教育资源差距。

注重结果公平:抓实人才培养质量关

结果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成效体现。在个体享有平等教育机会、获取均衡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提供全面精准的指导、创设公平优质的环境,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充分就业,最大程度减少家庭条件等外部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这是推动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要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本质上就是基于学生的个性特质和禀赋优势,实现个体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健全拔尖培养体系。建立公开透明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信息发布平台,严禁任何形式的针对特定人群、仅限特殊范围、面向特殊身份的预设性、指向化人才培养改革项目,为每位学生施展才干、激发潜能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人员选拔工作领导小组和监督小组双重并行机制,科学制定选拔标准、严格审核选拔条件、合理确定选拔方式,从优选拔入围人员,并通过报名人选公示、选拔成绩公示、录取结果公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加强改革成效督导评价,定期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效评估。

严格学业质量评价。建立公平合理的学业质量和考核评价标准,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构建集政治素养、学业成绩、实践育人、创新成果等于一体的多维评价体系,健全学业预警、年度考核和分流退出机制。研究制定分学科的学位论文基本标准,严格落实学位论文、实践成果隐名评审和答辩制度,有序扩大学位论文校院两级公开答辩、抽检评议的比例,加大学术诚信监督检查,建立科研失信、学术不端“黑名单”制度,推动全覆盖的学术不端查重检测,确保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就业公平是推动结果公平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体现。大力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建立维护就业权益、纠正和消除就业歧视的长效机制,加大对违反国家规定设置与岗位需求无关的限制性条件招聘行为的监督,引导单位按照岗位需求合理确定学历等招聘条件。完善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帮扶制度,加大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聘帮扶对象的政策激励,切实提升帮扶实效。建立国家和地方定向委培就业违约责任追究机制,探索将委培就业违约记录纳入征信系统,实现定向委培就业的闭环管理。

(作者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