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过程中,要结合世情、国情,认真把握其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建成美丽中国。
始终坚持问题导向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中国和世界的生态环境问题,聚焦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注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中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构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要秉持生态文明理念,携手同行,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从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角度看,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时代是人类社会一个极大的进步,但是工业文明也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正如马克思曾经指出的,当人类陶醉于对自然的每一次征服的时候,大自然都会对人类进行报复,人类也必将会吞下破坏大自然带来的恶果。地球只有一个,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每一个国家积极参与,共同治理。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为了解决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而提出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革我国环保管理体制》中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必须采取一些硬措施。为了解决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探索,提出“两山”理论、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发展理念,提出要把解决生态问题作为一项极端重要的民生事业对待,要从制度建设、人才建设、政策支持等方面,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精神特别是生态环境方面的迫切需求,并在持续推进中建设美丽中国。主张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传统的发展道路和模式走向以新发展理念为牵引的创新发展道路和模式。将片面的发展转变为以绿色发展为目标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主张生态治理的大局观、长远观与整体观。促进生态治理,实现生态文明,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旨,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关键环节与重要路径。
始终坚持联系、发展和系统的思维观念
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系统的观念与联系的观念是不可分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将事物放在普遍联系的系统中把握,就是要在肯定事物普遍联系和变化的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坚持联系和系统的观念才能准确理解事物,分析和解决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联系和系统的观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充分体现了联系和系统的观念,这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认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出了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能一味追求发展的速度,而忽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将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有机统一起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要求,树立生态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第二,生态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一文中指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自然链条。一方面要注意统筹考虑生态系统内部的关系,不能碎片化建设,要从整体上开发利用,保护协调。另一方面要注意到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政治等方面建设的关系,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要从人类永续发展的高度进行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建设,为后代子孙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空间。
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中国和世界的共同努力,具有全球性。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与中国发展紧密联系,也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努力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中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在推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过程中,中国从全球生态治理的参与者到现在的引领者,越来越显著地影响着世界其他国家的生态治理理论和实践,在全球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第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中指出,抓任何工作,都要有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耐心和耐力。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弘扬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地区、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经济、科技和教育等发展的不平衡较为显著,直接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因此,只有瞄准生态治理目标不放松,常抓不懈,才能真正实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丽中国建设目标。
始终坚持全面推进和重点把握相统一的思维观念
坚持全面和发展的观念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方法论原则,强调了在人类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要深刻认识事物是由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既要看到矛盾的普遍性,也要看到矛盾的特殊性;既要看到事物的整体,也要看到事物的各个部分;既要看到事物的现状,也要看到事物的发展趋势;既要看到事物的内部原因,也要看到事物的外部条件。反对孤立静止认识事物和矛盾,强调了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要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把握规律。
《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充分体现了全面和发展的观念。第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六大原则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全面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中指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好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五是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六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这六大原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自然观和生命共同体理念、绿色发展观、基本民生观、整体系统观、严密法治观和全球共赢观,从而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总体内容。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走生产、生活、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文明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孤立和片面的,而是全面和发展的,生产的发展必然带来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提升,也能促进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的环保意识的提高,从而有助于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第三,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是总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的。在推进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过程中,既要全面协调推进,也要做到抓重点和关键,做到有的放矢,“十个手指弹钢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等关系,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这些无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使我们认识到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中,要注意总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