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种子”,助力产业更多生机和活力

创新“种子”,助力产业更多生机和活力

image (4)

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广西)活动现场。(刘成华 摄)

据8月4日《经济日报》报道,“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投资广西,就是投资‘AI革命+产业转移’的广阔前景”……近日,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广西)在南宁举行,共促成签约项目296个,签约金额2173亿元。

在当今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产业转移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产业转移并非简单的地理位置变更,而是一场产业升级与创新的变革之旅,创新的“种子”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广西,作为我国与东盟产业开放合作的关键枢纽,近年来凭借其自身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产业林”愈发枝繁叶茂。上海一家新材料公司在百色市投资建设氧化铝纤维制品项目,这不仅推动了当地上下游产业集聚,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更为国产新材料出海筑牢根基。目前,广西已引进200多家龙头企业,材料产业产值突破万亿元,创新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产业转移中的创新,带来的是互利共赢的局面。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升自身竞争力,开拓新市场;承接地则注入新动能,实现产业升级。正如专家所言,在产业转移进程中,相关企业积极创新,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步伐。例如,重庆积极招引东部地区龙头企业,成功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云南围绕新能源电池及储能、有色金属及新材料等领域大力推进产业招商,投资稳步增长。这些地区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创新“种子”的强大生命力。

在国内,许多地区都在积极探索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道路。安徽濉溪县,这个拥有“国家级制种大县”称号的地方,不仅在品种创新上成果显著,更在产业链整合方面独树一帜。当地企业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每年投入大量研发经费,培育出众多优质农作物品种。同时,濉溪县推行“按图索粮”和订单式生产,带动种粮一体化发展,小种子“育”出了大产业。再看山东邹城,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抢抓生物制造、低空经济等产业新赛道,推进一系列创新项目落地。

为了让创新的“种子”在产业转移中更好地生根发芽,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强协同联动,因地制宜、因业施策、分类指导,不断推动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取得新突破新成效。支持地方差异化承接产业转移,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同时,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深化跨区域产业协作。此外,大力推广“东部研发+西部制造”等新模式,鼓励科技创新成果异地孵化转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创新的“种子”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产业转移的浪潮中,我们要精心播撒这颗“种子”,用政策的阳光雨露滋养它,让它在各地的产业土壤中茁壮成长,为我国产业的繁荣发展带来更多生机与活力。

作者:刘纯银

责编:吴成玲

校对:王灿熙(实习生)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王灿熙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