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点前进键,缩微阅读器上的胶片转动起来,显示屏上,明代典籍《本草品汇精要》一页页呈现。据7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近日,由国家图书馆主办、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承办的“方寸真微集万象 寿越千年存古今——中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事业四十年”展览在国家图书馆开幕。许多观众路过互动体验区,都会坐下来,阅读胶片上的古籍。
国家图书馆展览的互动屏前,年轻人对着缩微阅读器里的《本草品汇精要》啧啧称奇。明代书页上的朱砂批注在光影中跃动,连纸缘的磨损都带着时光的温度——这本四百多岁的典籍,借着胶片的魔力,正与当代读者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缩微技术用四十年的实践证明:古籍的“青春”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式存在,而是在岁月流转中始终拥有能与时代握手的生命力。
工作人员演示彩色胶片扫描。(受访单位供图)
1982年曲阜的霉变古籍,曾是无数珍贵文献的缩影。那时的樟木箱挡不住潮气侵蚀,修补浆糊敌不过岁月磨洗,多少典籍在“自生自灭”中褪去光彩。任继愈先生的焦灼,催生出一场跨越四十年的守护——1985 年成立的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联合25家成员馆织就保护网络,用35毫米胶片为古籍注入“保鲜剂”。如今8000余万拍胶片里,敦煌遗书的飞天依旧飘带翻飞,《永乐大典》的朱笔批校仍然鲜亮如初,那些曾濒临凋零的文字,在方寸胶片间重获了对抗时光的生命力。
数字时代总有人问:U盘能存万册书,为何还要用胶片为古籍“驻颜”?《中国建筑史料编研(1911—1949)》的热销给出了答案——355种近代文献汇编成缩微影印本,首印即被研究者抢订一空。这背后是缩微技术的独特“保鲜”之道:它不仅完整留存纸张磨损的肌理、印章钤印的晕染,更让古籍从库房深处走到读者案头。显微镜下“6.3”的解像力数值,丈量的不只是复制精度,更是让古籍保持“鲜活”的细腻用心。当数字存储面临十年一迁的技术迭代,胶片在恒温库房里的沉默坚守,恰是为文明活力筑起的坚固防线。
让古籍永葆“青春”,从来不是固守老手艺。如今的缩微技术早已学会“与时俱进”:AI算法为黑白胶片上的古籍插画添上鲜活色彩,数转模技术让数字资源在胶片上获得“双保险”,杨晓微团队试验的玻璃存储介质,更在为古籍的“千年青春”探索可能。从手写典籍到民国影像,从音频档案到数字资源,缩微技术的“守护清单”不断扩容,就像一位懂得用新方法为老树修剪枝叶的园丁,让文明之树始终枝繁叶茂。
古籍的“青春”,终究是在被使用中绽放。当建筑学者从缩微文献里打捞起林徽因设计手稿的细节,当医学生通过《本草品汇精要》的缩微影像比对药材图谱,这些古老典籍便有了跳动的脉搏。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副主任张阳说“缩微事业是在时光长卷上传承文脉”,而文脉的生命力,正在于每一代人都能从中汲取养分。缩微技术做的,正是为这种代际对话搭建桥梁,让古籍在岁月流转中始终保持“可触摸的温度”。
四十载光影流转,胶片里的古籍仍在生长。那些定格在35毫米胶片上的文字与图案,不是被封存的标本,而是等待被翻阅的生命。缩微技术用最朴素的坚守证明:让古籍永葆“青春”,就是让文明永远年轻。
(宣讲家网 刘纯银)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