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基层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基石”,承载着落实政策、服务群众的关键使命。然而,形式主义却如“荆棘”般缠绕基层,严重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恰是一把“利剑”,精准出击,剑指形式主义的“病灶”,为基层松绑赋能,意义重大且深远。
形式主义积弊已久,严重影响基层工作的有序开展与治理成效。在文件方面,数量泛滥、质量不优,一些文件充斥着空洞套话,缺乏实际指导价值,基层干部深陷“文山”,耗费大量时间精力解读文件,却无暇将政策落到实处。在会议层面,频繁且冗长的会议不断,“会海”让基层干部分身乏术,陪会现象屡见不鲜,会议效率低下,实际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督查检查考核环节,过度留痕、指标繁杂、“一刀切”等问题突出,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各类检查,甚至为了达标而弄虚作假,工作重心严重偏离。这些形式主义问题不仅加重了基层干部负担,更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削弱了基层治理的公信力。
《若干规定》开门见山、直击要害,为解决基层困境提供了遵循。在精简文件上,实行计划管理、总量管控和发文立项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文件数量;倡导“短实新”文风,提升文件质量,让文件成为指导工作的“利器”。精简会议时,严格计划管理,控制会议数量、规模和规格,提升会议质量效率,避免基层干部被无效会议“捆绑”。规范借调干部,保障基层工作力量稳定,防止“小马拉大车”的治理困境。规范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清理整合程序,避免“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加重基层负担。
但“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若想让规定发挥实效,必须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要带头执行,发挥“头雁效应”,将规定落实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强化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的行为严肃问责,形成强大威慑力。宣传教育也不可或缺,要让广大党员干部深刻理解《若干规定》文件精神,从思想根源上抵制形式主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为民观和价值观。基层干部自身更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在减负的同时强化担当,将节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社会治理的工作中。
从长远来看,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必须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一方面,要持续完善制度体系,根据时代发展和基层工作变化,及时更新和细化规定,填补制度漏洞,确保制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作风建设,通过学习教育、廉政教育、警示教育等举措,引导干部持续筑牢思想防线,使抵制形式主义成为党员干部的行动自觉。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只有用好减负这把“利剑”,坚决斩除形式主义“荆棘”,才能充分激发积极性与创造力,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奋勇前行,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旺军 单位:湖南省邵阳市委组织部
责编:吴成玲
校对:王灿熙(实习生)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