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文明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文明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权威教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为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核心议题。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向自然的索取,同时,自然的力量也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破除了人类在处理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诸多错误观点和做法,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文明观,为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做出有益探索。

强调生态资源的有限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作为生命的母体,自然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再生能力。但这种再生能力并非无限的,而是有一个承载的极限。一旦人类的需求超过了自然界的承载力,就会对其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工业文明以来,人类一度陶醉于对自然的征服,增长、发展、进步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陷入了高增长、高消费、高污染的怪圈。这本质上是一种盲目乐观的工具主义文明观。其核心思想是,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和改造能力越强,人类文明就越能得到进步。在这种文明观的影响之下,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和破坏程度达到了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最高峰,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令人触目惊心。然而,生态资源的有限性从根本上决定了这样的增长是有极限的,是不可持续的。

中国式现代化秉持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推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是一个重大时代课题。中国式现代化倡导“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理念,实际上是对传统发展观念的深刻反思和超越,破除了“环境破坏等同于经济增长”的错误逻辑,提出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发展的新思路。这种发展模式不仅关注物质财富的创造,更强调可持续性,即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的福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的能耗强度下降近30%,是世界上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有效促进了资源节约和经济发展的平衡。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在资源高效利用的前提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全新生态文明道路。

尊重自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条件

大自然和人类谁更优先的问题一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议题。然而,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忽视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即人类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破坏自然,就是破坏人类自己的家园。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有这样一种文明观,强调人类是大自然的征服者和改造者,要做大自然的主人。特别是工业文明以来,人类试图为自然“立法”,希冀征服和主宰自然。在这种文明观的指导下,一方面,人类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历史证明,人类对自然的每一次征服和胜利,往往伴随着自然界更为猛烈的报复。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变暖不断加剧,全球极端天气和灾害显著增多。自然界的报复反复告诫人类,不尊重自然就是不尊重人类文明本身,只有尊重自然,才能实现人类文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在充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推动建设美丽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认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与自然的矛盾的解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应有之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式现代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同时也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万物并育”“取予有节”等有益价值理念,强调“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以实际行动超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成功解答了如何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一重大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关注当前的发展,而且着眼于长远,力求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绿色宜居环境。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之路

长期以来,西方文明在“对象化思维”的支配下,将大自然当作肆意索取的对象,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特别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在资本逻辑的主宰之下,将自然界物化、降格为资本增殖的工具。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一系列严重的环境公害事件在一些西方国家接连发生。例如,1930年的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1969年的美国圣塔芭芭拉海洋油污事件等,这些环境公害事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自然生态造成了持续性的破坏,暴露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崇尚资本扩张而忽视环境保护的内在弊端,直接引发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深刻反思。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出台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然而一旦环境保护不利于资本逐利,西方国家就将生态可持续发展置之脑后。例如,美国至今不批准《巴塞尔公约》《斯德哥尔摩公约》《京都议定书》等国际环境协议,公然退出《巴黎协定》等,这种一意孤行、罔顾自然生态保护的做法,不仅严重危害本国人民的生命健康,更损害了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推动建设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已经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全世界超过60%的新能源汽车由中国生产,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在建核电装机规模位列世界第一;提前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到2030年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的目标,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全国重点城市重污染天数下降明显,中国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为世界各国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既能够实现经济增长,又能保护好生态环境,确保地球家园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作者分别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