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观鸟”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从城市公园到乡村田野,从沿海滩涂到内陆湿地,观鸟人穿梭于山林湖泊、湿地海滨,用镜头追寻着飞鸟的踪迹。伴随着观鸟群体不断壮大,守护网络越织越密,珍稀鸟类频繁现身,观鸟经济敲开致富门。从观鸟到爱鸟护鸟,鸟类的生态赞歌,正被更多人谱写。
鸟类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发挥着清理害虫、传播种子、传授花粉的作用,扮演着环境“清洁工”的角色,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默默维护着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同时,鸟类种类和数量的增加或减少,也会导致它们的猎物或天敌数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特别是某种鸟类的灭绝,不能仅仅被看作是一个鸟类种类数量减少的问题,而是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生态功能的终结,潜藏着生态“多米诺骨牌”效应的风险,破坏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保护鸟类,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关爱鸟类,就是关爱我们共同的未来。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在谋求生存和发展中与鸟类结下了深厚友谊。家鸡的驯化是人类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极大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在文明发展的历程中,鸟类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早期文化中的鸟类图腾崇拜,还是唐诗宋词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抑或是《百鸟朝凤》《天鹅湖》等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
亿万年的事实说明,这些大自然的精灵,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它们不仅是我们的亲密伙伴,更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近代以来,工业污染、城市扩张、森林砍伐、气候变化、入侵物种等因素,导致鸟类的生存空间遭受前所未有的挤压。保护鸟类,刻不容缓。
作为世界上鸟类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有1500多种鸟类,其中候鸟超过800种,占比超过一半;全球共有9条主要的候鸟迁飞通道,其中有4条经过我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就加强包括鸟类在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积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多维度推进鸟类保护行动。国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25—2030年)》《全国鸟类迁徙通道保护行动方案(2021—2035年)》《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中国行动计划(2024—2030年)》等,为全面开展生物多样性治理提供了法律保障和行动指引。
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鸟类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第一批国家公园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120余处,有效解决了保护空间碎片化和孤岛化问题,鸟类栖息繁衍环境稳步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濒危鸟类种群数量稳中有升,例如,1981年5月,陕西洋县发现当时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2023年,全球朱鹮种群数量已达1.1万只,朱鹮栖息地正逐步向东亚历史分布地恢复。朱鹮的受危等级也由极危降为濒危。
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不断完善,2024年全国水鸟同步监测结果显示,越冬水鸟总数量达505.9万只,为迄今全国范围内监测数量的最高纪录。与此同时,各地也探索运用科技手段,强化科普教育,加强栖息地保护。例如,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和西太平洋迁飞路线上的辽宁盘锦,每年迁徙停歇鸟类超百万只。当地建立2个监测平台,利用大数据对候鸟迁徙路线、栖息时间、种群数量等进行分析,对候鸟迁徙通道、停歇地、繁殖地等区域加强巡护值守,确保候鸟迁徙安全。
未来,我们还应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重要鸟类栖息地。积极利用“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形式,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保护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升公众保护鸟类的意识。积极参与国际履约与国际合作,共同应对鸟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关注鸟类、爱护鸟类,共同守护蓝天精灵,定能让悠悠鸟鸣奏响美丽中国新乐章,让地球家园更加绚丽多彩。
(作者:李玉峰,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