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期待成为孩子成长的“紧箍咒”

别让期待成为孩子成长的“紧箍咒”

父母的期待本应是滋养孩子成长的力量,但当期待越过边界,便可能化作无形的“紧箍咒”,给孩子成长带来沉重压力,形成难以突破的阻碍。父母的期待为何会从助力变成阻力?我们该如何让期待回归本真,守护孩子成长的自主性?

当期待形成隐性控制,会消解孩子成长的自主性和抗风险力

父母以爱为名的期待,常常在无形中演化为对孩子的控制。很多父母嘴上说尊重孩子的选择,但在孩子挑选食品、选择兴趣班、结交朋友乃至填报大学专业时,总会通过劝说、暗示甚至情绪施压等方式引导孩子走向家长期望的“正确答案”。孩子常常会感受到父母看似尊重下隐藏的控制,有孩子说:“我爸妈会让我自己选,但如果我的选择和他们想的不一样,他们就会劝说我,直到我‘自愿’选了他们期待的那个为止。”

这种隐性控制的背后,是父母试图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为孩子规划“最优路径”的心理。父母坚信自己的经验能够帮助孩子规避风险,却忽视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父母眼中的“正确”未必适用于孩子。受限于个体经验与时代背景,父母的期待常常带有补偿性投射,自己童年缺失的,便想让孩子拥有;自己未竟的遗憾,便寄望于孩子弥补。这种将个人意志强加于孩子的行为,本质上是对孩子人生自主性的否定。二是过度追求可控性,反而会削弱孩子的抗风险能力。如果将孩子的成长路径控制为“唯一正确的高速公路”,或许能让孩子最有效率地前行,但一旦这条路出现意外,孩子便可能陷入无路可走的困境。在多样多变的现代社会,成长既需要“高速公路”,也需要纵横交错的“乡间小路”,只有允许试错,让孩子有机会走不同的路,他们才能在真实体验中积累应对复杂世界的能力,将成长的多样性转化为防御风险的力量。

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提出,父母的教育模式可分为“木匠模式”与“园丁模式”。“木匠模式”追求精准控制,以自身技艺将孩子雕琢成最好的作品,强调确定性;“园丁模式”则尊重差异、顺应本性,明白对待孩子如同播下苹果种子,即便倾注全部心血,也无法强求其结出柚子。园丁能做的,是提供肥沃的土壤、适宜的光照与水分,然后耐心等待种子按自身节奏发芽生长,开花结实。园丁模式意味着父母需要摒弃教育中的自恋心态,打破对控制感的执念,喜欢安静的孩子不必逼他成为社交达人,对机械着迷的孩子不必逼他学画画。让孩子能够自己去做选择,去尝试、犯错甚至失败,不断探索自我边界,历练自身能力,认识自己,成为自己。

将期待与认可捆绑,会使努力异化为孩子博取认可的手段

“不辜负父母的期待”一直以来都是不少孩子努力的重要动力。有些父母会利用这一点,将期待与认可捆绑在一起来塑造孩子的行为:当孩子做出父母期待的行为时给予赞许的目光、考出父母期待的成绩时给予奖励;当孩子的行为偏离期待时,摆出失望的脸色或进行急切的规劝。这种条件性的认可对孩子而言就像是进入了行为训练程序,有孩子说:“我不敢不努力,我不敢考砸,我怕面对妈妈的沉默,我怕听到妈妈的叹息。”

这种将期待与认可捆绑的教育模式,短期内或许能强化符合期待的行为,但却可能给孩子的成长埋下深层隐患。一是孩子的努力逐渐异化为博取父母认可的手段,他们考高分是为了让父母骄傲,学特长是为了获得父母的称赞。当成功的标准被简化为外界的目光,孩子内在的兴趣与热情会逐渐消退,原本能滋养心灵的努力,变成了沉重的任务。二是如果父母的期待过高,孩子反复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期待时,会在一次次挫败中逐渐习得“我不行”的无助性信念,产生自卑、羞愧的情绪。即使孩子偶尔能够完成父母的期待,内心也可能会埋下恐惧的种子,认为“父母只爱我赢的样子”,这种对输赢结果的过度焦虑,会让孩子陷入持续的心理挣扎与内耗之中。

父母要结合时代背景审视自己的教育期待。工业时代的标准化流程需要标准化的流水线,与之适配的教育也倾向于削平孩子的个性棱角,让孩子成为标准化的人才。而在人工智能时代,当AI能够完成标准化流程和大数据计算时,教育更需要培养的是拥有内在兴趣、探索热情及终身学习力的“完整的人”。父母要摒弃功利化心态,别再为了所谓的“向上成长”过度给孩子“剪枝”,剪掉孩子的兴趣和个性。而是要保持期待的开放性,看见真实的孩子和孩子真实的行为。这样,孩子才能不再单纯为了父母期待而努力,将目光聚焦在自我成长与能力精进上,让努力回归本心,让成长充满内生动力。

如果期待成为人格标签,会使孩子难以整合复杂的自我体验

当被问到“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时,父母的期待常常是勇敢、友好、乐观等积极品质。这些期待本身很好,但如果父母对这些品质的认知复杂度过低,只容得下积极品质,容不下消极品质,比如期待孩子勇敢就不能接受他的软弱,期待孩子友好就无法容忍他的自私,期待孩子乐观就拒绝看见他的悲观,可能会给孩子的人格发展带来隐性伤害。

如果孩子接纳了父母这种单一的期待,就容易在成长中被贴上固化的人格标签。比如父母期待孩子“勇敢”,孩子接过了这个“勇敢”的标签,那么当朋友怂恿他跳下高墙,他明明觉得过于危险,但为了不做退缩的弱者,也会硬着头皮跳下去。这种固化的人格标签会导致孩子心理灵活性被削弱,倾向于逃避那些让自己紧张不安的事情,即使这件事情是他心之所向。

父母要提高认知复杂性,允许孩子身上并存不同特质。有勇敢的时刻,也有软弱的瞬间;能友好待人,也会有自私的念头;乐观向上,也可以有悲观消极的感受。那些看似“消极”的部分,有时恰恰是人格完善的可能性所在,软弱背后可能藏着敏感的觉察力,悲观之下可能孕育着深刻的思考。正如诗人鲁米的诗句“在好与坏之间,有一片田野,我将在那遇见你”,在孩子的勇敢和软弱之间、友好与自私之间、乐观与悲观之间也有这样一片田野,父母要放下预设标签,“遇见”那个真实的、成长中的孩子。

(作者:田宏杰,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