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作风注定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只有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才能真正荡顽瘴、祛沉疴、除痼疾——
作风建设何以“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核心提要
●党的作风建设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深植根于党的事业发展土壤、紧密服务于党的工作大局的实践工程。
●中国式现代化的行稳致远、进而有为,决定了作风建设不是权宜之计、一时之举,而必须一以贯之推进下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作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等,意在表明作风建设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需要实现作风建设的常态化、长效化。那么,作风建设何以“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这是由什么所决定的呢?
建设强大政党的目标导向所决定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障。而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就必须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一个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而要建设这样一个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作风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不同领域和不同方面,作风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质言之,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支撑,离开了作风建设,要建设一个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根本不可能的。作为一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只有力量强大、日益健壮,才能不断巩固自身执政地位,实现长期执政,进而跳出循环往复的历史周期率。但是,跳出历史周期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尝试。当前,在中国共产党找到的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中,依靠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作风建设是其中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作为一个在中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作风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跳出历史周期率具有一定的艰巨性、复杂性,这就决定了自我革命推进到什么阶段,党的作风建设就需要跟进到什么阶段,这也是作风建设没有终点的重要原因之一。
事业永续发展的现实需求所决定
实现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也是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的一项艰巨任务。中国共产党是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者,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自身的重要使命和任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日益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愈益成熟,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不断发展,呈现出方兴未艾、蒸蒸日上的良好势头。从原来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处于落后者、追赶者,到今天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后来居上,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正确的、前景是光明的。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两步走”战略蓝图,即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而要始终确保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持续发展、繁荣兴盛,离不开作风建设的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是为党的工作大局服务的,应该体现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作风的要求,使改进作风的过程成为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党的作风建设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深植根于党的事业发展土壤、紧密服务于党的工作大局的实践工程。因此,党的作风建设必须以“国之大者”为依据,以“最大的政治”为导向,服务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需。然而,实践永无止境,发展永不停息,事业未有穷期。中国式现代化的行稳致远、进而有为,决定了作风建设不是权宜之计、一时之举,而必须一以贯之推进下去。
密切联系群众的核心追求所决定
同其他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人民立场,根本价值追求是为民服务,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所内在决定的。不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作为一个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之间是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关系,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和最强力量。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面临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所以,要使党一直拥有澎湃不竭的力量源泉、坚固厚实的执政根基,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而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有效途径,抵御歪风邪气、激扬清风正气,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使脱离群众的倾向得到遏止、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得到纠正,有利于党群关系的进一步密切和融洽。所以说,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群关系,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然而,为民谋利、服务群众是一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工作,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党,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和“一刻也不脱离群众”的理念。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对人民群众的各种新期待、新需求,更要在新的赶考之路上走好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也就意味着,以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而密切联系群众是永无完成之时、收官之日的。
作风问题自身的内在特点所决定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风转变也非一日之功。作风问题积累时间长、涉及领域广、解决难度大,一些作风问题看似解决了,但实则未然,极易反弹回潮。事实上,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真正解决不良作风死灰复燃、“涛声依旧”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一阵风、刮一下就停,必须经常抓、长期抓。”面对作风问题反复性、顽固性的特点,需要坚持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相统一、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抓常与抓长相并重的原则,推动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以此解决一些不良作风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的问题。纠风之难,难在防止反弹。一些积习甚深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不仅难管难治、难禁难绝,而且会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出现各种新的变种、改换各种新的面目,老问题解决后又会冒出新问题。那种认为纠治不良作风能够“快刀斩乱麻”“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是不符合作风建设基本规律的。事实证明,改进作风注定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只有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锲而不舍地推进下去,才能真正荡顽瘴、祛沉疴、除痼疾,使歪风邪气无处可遁、党风政风焕然一新。
(作者为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