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抗日歌曲的磅礴力量。而《松花江上》,正是这样一首穿越时空、震撼人心的经典。
《松花江上》由张寒晖于1936年创作,在抗战时期万众传唱,既唱出了东北沦陷后军民流亡关内的悲愤、对家乡的思念与收复失地的渴望,也凝聚了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抗日情绪。1937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武汉大学演讲时谈及此曲,动情说道:“成千成万的青年人无家可归,无学可求,尤其是东北的青年朋友,一再地飘泊流浪,一再地尝受人世间的惨痛。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伤心的人断肠。”这段话,道尽了歌曲背后的时代伤痛。
不只《松花江上》。当时广为流传的抗战歌曲中,有不少都是“流亡者的悲歌”。作曲家刘雪庵谱写的《离家》《上前线》两首歌,与《松花江上》一道,被称为“流亡三部曲”。还有《打回老家去》《长城谣》《思乡曲》……无不倾诉着丧家之痛。
家,总能触动中华儿女最柔软的心肠。流亡主题的悲歌,因此激发出澎湃的救亡力量。
我与《松花江上》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30多年前,我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初次演唱它,彼时对作品的背景、风格与主题了解不深,只觉旋律十分悲情。后来在老师的讲解与自身钻研中,我逐渐读懂其中深意,与歌中情感产生了深刻共鸣。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上,我再次唱响此曲:面对1000多名观众,想到70年前国家支离破碎的惨状,心中悲愤难以言表,仿佛自己就是一名流亡民众;唱到“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时,更是声泪俱下。
如今,我仍珍藏着当时演出服饰的复制品——一件中式长袍、一条围巾,将其妥善收纳在衣柜中,时常取出翻看。对我而言,这不仅是一段珍贵的艺术记忆,更时刻提醒自己应始终铭记时代赋予的责任。
《松花江上》之所以能跨越时空、代代传唱,成为不朽经典,核心密码便在于:它用旋律刻下了民族无法忘却的苦难记忆,用歌声凝聚了亿万国人共通的家国情怀,让每一代听者都能从中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汲取前行的精神力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到来之际,我们更应将《松花江上》这类经典作品好好传唱下去,唤起新一代年轻人的爱国之志与报国之情,让红色旋律成为跨越代际的精神纽带。
(作者为天津音乐学院院长,人民日报记者武少民整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