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动心弦的英雄赞歌

触动心弦的英雄赞歌

抗日烽火中的晋察冀,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也留下了祭奠英烈的动人歌声。《歌唱二小放牛郎》就是其中的一首:“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这首歌讲述了一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日军进山“扫荡”迷了路,放牛娃王二小机智勇敢地把鬼子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敌人发现被骗,杀害了二小。

这个故事的讲述者,就是当年西北战地服务团歌曲创作的“黄金搭档”——词作家方冰和作曲家李劫夫。

1941年的秋末冬初,前往晋察冀边区为抗日军民演出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从反“扫荡”前线返回河北平山县与灵寿县交界的村子休整。一天,方冰和李劫夫坐在被敌人烧毁的房屋前,回想反“扫荡”的战斗经历,有感于反“扫荡”中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决定创作一组歌唱英雄、祭奠英烈的歌曲。很快,他们就推出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王禾小唱》《狼牙山五壮士歌》。

这三首歌曲在当地迅速传开。英雄的形象,激励着无数抗战军民。其中,《歌唱二小放牛郎》流传最广,深受抗日军民青睐。1942年1月1日的《晋察冀日报》在第四版上刊登了这首歌曲,并标明“晋察冀英雄故事歌之一”。从此,这首歌就传遍晋察冀、传遍全国,成为20世纪一首经典儿童歌曲。在《晋察冀日报》上发表时,歌名是《歌唱二小》,其音调也和现在略有不同。今天的《歌唱二小放牛郎》对《歌唱二小》进行了调整,使音乐的情绪有不断走高的感觉,唱起来也更为顺畅。

不同于《狼牙山五壮士歌》《王禾小唱》,《歌唱二小放牛郎》并非根据具体的真人真事创作,而是集合了晋察冀众多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和形象,体现的是艺术真实。

《歌唱二小放牛郎》之所以能广泛传播,保持长久的艺术魅力,除了其曲调平易近人、质朴流畅之外,还因为它作为一首叙事歌,娓娓道来,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为了讲好这个故事,作曲家采用了“分节歌”形式,使七段结构相同的歌词共用一个起承转合式的简单曲调。这样一来,听者既能以不断重复的曲调为“拐杖”熟记歌词,又能通过吟诵结构相同的歌词熟记其曲调,易唱易学。其曲调利用河北民歌《对花》,避免了听觉上的陌生感。

儿童是快乐的代名词,是未来的希望。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不就是为了让未来的孩子们能够无忧无虑地成长吗?而在那个年代,儿童却已经像成年人一样去战斗、去牺牲。这样的故事,格外触动人们的心弦。《歌唱二小放牛郎》《晋察冀小姑娘》等同时期的歌曲,将艺术视角投向战争中的儿童。通过一个孩子的牺牲,展现了战争对千千万万儿童的戕害,进而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歌声祭奠英烈,艺术魅力永存。随着《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广泛传播,这首儿歌已被改编成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编成了器乐曲,它所讲述的故事也写进了课本,拍成了电影。今天,“王二小”已成为一个真实的存在,一个“活着”的英雄。

(作者单位:上海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