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据“中国铁路”公众号消息,8月31日,为期62天的铁路暑运圆满结束。7月1日至8月31日,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9.43亿人次,同比增长4.7%,国家铁路累计发送货物7.02亿吨,同比增长4.8%,客货运量均创历史同期新高,铁路运输安全平稳有序。
2025年8月31日,旅客在山东滕州东站准备登车,为期62天的2025年全国暑运落下帷幕。 新华社发(李志军摄)
当8月31日的最后一班列车平稳抵达终点,为期62天的2025年铁路暑运正式落下帷幕。9.43亿人次旅客发送量、7.02亿吨货物发送量,两组“历史同期新高”的数据,不仅勾勒出铁路运输的繁忙图景,更折射出中国铁路在服务民生、赋能经济、守护安全上的硬实力——这场暑运,既是一份充满民生温度的出行答卷,也是一次彰显发展力度的实践检验。
运力“精准滴灌”+服务“多元暖心”,让出行需求“有求必应”。暑运历来是对运输能力的“大考”,而2025年铁路暑运的应对之道,在于“精准”与“多元”的结合。一方面,运力调配紧扣需求脉搏:全国铁路日均开行旅客列车11330列,同比增长8%,京哈高铁高标运行、渝厦高铁新线发力,再加上12306大数据支撑的动态调图,热门时段、方向的运力缺口被及时填补;应急客车与乘务人员的储备,更让局部突发客流“有备无患”。另一方面,服务升级覆盖各类群体:学生票发售1988万张的背后,是预约购票功能的常态化保障;高铁宠物托运、“轻装行”试点的扩大,回应了旅客多样化需求;45个铁路到达旅客地铁免安检车站的拓展,则打通了出行“最后一公里”。从边远地区的公益性“慢火车”到外籍旅客23.9%的发送量增长,铁路用“一碗水端平”的服务,让每一位旅客都感受到出行的便利与温暖。
“铁旅融合”破圈+跨境线路延伸,为消费活力“添薪加柴”。如果说运力保障是暑运的“基础盘”,那么业态创新就是撬动消费的“新杠杆”。2025年铁路暑运的一大亮点,在于将“出行工具”升级为“消费场景”:579列旅游列车同比增长31%,亲子游、研学游、红色游专列串联起美食美景,“昼游夜行”“快旅慢游”的模式,让“坐着火车看中国”成为新风尚;“齐鲁1号”“大河之南号”等特色列车的持续打造,更让铁路与文旅深度绑定,为银发经济、旅游经济注入新动能。跨境出行的突破同样亮眼:广深港高铁616万人次跨境旅客、中老铁路3.5万人次跨境客流,再加上中蒙、中俄、中越国际旅客列车的稳定开行,不仅便利了“跨境游”,更搭建起内外循环的消费桥梁。当铁路不再只是“路过”,而是成为“目的地”的一部分,其激活消费的潜力便被充分释放。
货运保供“给力”+安全防控“严密”,为发展大局“保驾护航”。暑运不止有“人流”,更有“物流”的支撑。在旅客出行需求旺盛的同时,铁路始终坚守“保供稳链”的责任:2.43亿吨电煤通过大秦、浩吉等煤运通道直达电厂,让全国371家直供电厂存煤可耗天数稳定在25天以上,为“迎峰度夏”筑牢能源屏障;粮食、化肥等民生物资的“绿色通道”,确保生产生活需求不脱节;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的稳定开行,则为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通堵点、补断点”。而这份“双丰收”的背后,是安全防线的坚实守护:面对8轮强降雨与4次台风,铁路部门发布预警355次、出动巡查人员50万余人次,通过停运、限速等措施主动避险,既保障了铁路大动脉畅通,也让每一位旅客的出行多了一份安心。
2025年铁路暑运的圆满收官,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从“走得了”到“走得好”,从“运得多”到“运得优”,铁路用一组组数据、一项项举措,证明了其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的支撑作用。当民生需求与发展需求在铁轨上实现同频共振,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铁路将继续以更优的服务、更强的能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铺就更宽广的道路。
作者:张群
责编:王灿熙(实习生)
校对:吴成玲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