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网:在求同存异、交流互鉴中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党建网:在求同存异、交流互鉴中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如何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世界之问,是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我们要积极倡导求同存异、交流互鉴,促进不同国度、不同文明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这些重要论述,为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解决人类面临的共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只有坚持求同存异、交流互鉴,在求同存异中和平共处、在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既守护文明多样性底色,又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才能更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承认差异、尊重个性,守护文明多样性底色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不同文明因其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差异,孕育形成各自独特的发展道路和价值观念。正是这些不同文明的独特底色,才共同构成了世界文明多样性。

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差异自古就存在,是人类文明的内在属性。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客观现实,将长期存在。文明具有多样性,就如同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一样。“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

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一部人类发展史,也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发明传入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深刻作用于这些国家的文化发展进程与社会进步轨迹。同时,中国也吸纳周边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注入新的内涵与活力。这种双向的文化交流,既推动了不同文明的自我革新与发展,更共同汇聚成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合力。对待不同文明,各国只有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兼收并蓄的态度,打破交往壁垒、消除交流隔阂,相互汲取智慧养分,才能不断创造新的文明成果。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企图建立单一文明的一统天下,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在现代社会,文明多样性的优势愈发显著,各国文明于科技、教育、艺术等领域的创新成果相互交融,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唯有摒弃“优劣”对立思维,才能在交流互鉴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守护世界文明的万紫千红。“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各国应当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不同文明,承认各文明的差异性,尊重各文明个性化的发展道路,与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共同进步,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发展,守护文明多样性底色。

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也有内在一致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各国人民都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不同文明间尽管存在差异,但在价值追求上仍然存在许多共性,饱含着对人类共同利益的关注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具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纽带。

全人类共同价值强调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超越了不同国家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差异,凝聚了人类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画出了世界各国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的最大同心圆,与西方提出的“普世价值”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中国倡导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保留文明独特性的同时寻求共识,将不同文明的特色差异汇聚成弘扬共同价值、守护人类命运的坚实同心圆。

当前,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恐怖主义、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此背景下,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各国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价值理念,才能形成合力、共克时艰。在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方面,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有助于各国摒弃零和博弈的思维,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妥善协商解决地区冲突、贸易摩擦、贫富差距等问题。此外,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桥梁。不同文明通过共同价值增进理解尊重,在相互学习中实现共同进步,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构建美美与共新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应该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未来。”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

“和衷共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问题意识,要求我们团结协作,这是应对当下共同挑战的实践路径。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冷战思维、强权政治、霸权扩张卷土重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甚嚣尘上,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应对,坚持团结合作、开放包容才是人间正道。没有“和衷共济”的当下行动,“和合共生”的目标愿景就无从谈起。

“和合共生”强调的是在更长远和根本的层面上,不同主体之间(人与人、国与国、人与自然)需要建立一种和谐相处、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共同繁荣、可持续共存的关系状态。不同于西方文明在价值维度重个人、轻整体,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和”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是今天读懂中国与世界相处之道的密码。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和”的思想启迪、文化滋养一脉相承,为回答时代之问、世界之问贡献了东方智慧。“和合共生”的愿景为“和衷共济”提供了方向指引和精神动力,没有“和合共生”的愿景指引,“和衷共济”可能缺乏持续性与深度,甚至可能在危机过后重回冲突对立的老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就是要推动建设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百花园。”“和衷共济”是通往“和合共生”的桥梁,“和合共生”是“和衷共济”的目标,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共同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当前,世界各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各个文明都应当在和平共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和合共生,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作者:肖伟光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曹钰婕、陈熙美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