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标识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中最能体现其核心价值、精神特质和文化基因的标志性符号或精神象征,它既承载着历史记忆,又指引着现实与未来的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精神标识在社会文化生活实践中的作用,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强调打造一个国家的精神标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立足中华民族自身历史文化根基,结合时代需求来凝聚共识,最终形成具有辨识度、凝聚力和生命力的精神标识。认真学习领会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刻把握民族精神内核、凝聚团结奋进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所以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根本在于它们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连续而不保守、进取而不排他、务实而有理想的精神特质,构建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基因、价值体系和认同纽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包容整合与不断丰富,已成为人类文明史上连续性发展的精神标识,它让中华民族拥有了深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自信。党和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子与马克思主义结合,既打破了传统文化的封建桎梏,又守住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精神内核,这种在危机中守正创新的艰辛历程,是其他民族所难以复制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人类文明跃升中的创造性发展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既延续了传统文化的“和合共生”智慧、革命文化的奋斗精神,又融入了现代文明的发展成果,进而实现了“传统——现代——未来”的贯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品格,成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这种标识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现实的选择,更是未来的方向。
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自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源泉,其中所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革故鼎新、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所积淀的文明精髓,这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意义重大而深远。提炼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根脉和灵魂所在,更加坚定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认同,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主动担当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
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实践、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中所形成的,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等精神品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改革开放精神的思想内核,开拓创新、勇于担当是改革开放精神的实践品格,开放包容、兼容并蓄体现了改革开放精神的世界视野。改革开放精神既继承和体现了伟大民族精神,又赋予民族精神鲜明的时代特色,激励着亿万人民砥砺奋进,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改革开放精神需要在新时代得到传承与发展,既要坚守其核心内涵,又要根据时代需求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坚守初心、人民至上是改革开放精神的价值底色。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的每一步推进都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改革开放获得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也让改革开放精神具有了深厚的民生温度。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来不是封闭的自我循环,而是以开放姿态融入世界。从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到“一带一路”倡议推动的国际合作;从加入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放包容的精神使中国在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2022年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一百年来,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百年奋斗历史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奋斗开创未来;能团结奋斗的民族才有前途,能团结奋斗的政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无产阶级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团结奋斗这一重大论断,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得出的科学结论,它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团结奋斗的力量源泉,凸显了人民群众团结起来的巨大威力。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中贯穿始终的精神主线,也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精神特质。从革命战争年代的浴血奋战到和平建设时期的艰苦创业,从改革开放的开拓进取到新时代的砥砺前行,团结奋斗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战胜一切困难、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保证,成为区别于其他政党和民族的最显著精神标识。这一精神标识不仅是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基因的传承,更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淬炼的制胜法宝。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团结奋斗不仅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面向未来的战略要求。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团结奋斗具有了更加鲜明的时代价值,成为应对风险挑战、开创美好未来的根本依靠。它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旗帜,也是中国人民在复杂环境中站稳脚跟、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撑,进一步彰显了其作为“最显著精神标识”的时代意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