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铸就了中华民族斗争精神的不朽丰碑。本文从历史维度探究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彰显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内核与实践密码;从现实维度审视斗争精神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当代价值——既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底气,更是新时代破解发展难题、推进民族复兴的制胜关键,为我们把握历史主动、勇毅前行注入不竭动能。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生死之战,更是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铸就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精神的历史丰碑。新征程上,我们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向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行。
2025年8月25日,参观者在中国美术馆观看展出作品。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敢于斗争——以血肉之躯挺起民族脊梁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战争。日军试图以“钢铁风暴”碾碎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但中国人民用“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斗志,把这场“不对称战争”打成了“精神碾压战”。
作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自抗战伊始便率先举起抗日旗帜。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满洲省委于次日迅速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向全国人民揭露日本侵略罪行,号召开展抗日斗争;1932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对日战争宣言》,以鲜明立场凝聚抗日力量;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明确提出“动员全国人民、军队及一切力量,开展游击战争,争取抗战胜利”的战略方针——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斗争姿态,彻底唤醒了中华民族的危机意识与抗争精神,为全民族抗战指明了方向。
在这场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较量中,无数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用忠勇与牺牲诠释斗争精神的深刻内涵。在东北抗联的密林雪原,杨靖宇将军率领部队在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环境中,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周旋数月。1940年他壮烈牺牲后,日军残忍剖开其胃部,发现里面仅有树皮、草根与棉絮,无一粒粮食——在场日本军官亦不禁感叹:“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在华北平原,马本斋率领的回民支队自1934年至1944年,独创灵活机动的“车轮战术”,历经大小战斗870余次,累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成为敌后战场的抗日劲旅;在西南边陲,3200余名具备机械、驾驶等技术的南洋华侨青年,毅然放弃海外优渥生活回国参战,在滇缅公路这条“抗战生命线”上,冒着日军轰炸的炮火,克服险峻路况,昼夜不息运输战略物资,为前线补给提供关键支撑。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由上海爱国青年女工组成的“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应运而生,她们深入前线运送弹药、救治伤员,辗转后方教唱抗日歌曲、宣讲抗战意义,以女性力量投身救亡图存,被军民亲切誉为“战地之花”。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暴行,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同仇敌忾,以强烈的家国情怀争先投入到保家卫国的伟大斗争之中。
善于斗争——以智慧策略开辟胜利之路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铭刻着中华民族的英勇与坚韧,更闪耀着智慧的璀璨光芒。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军事智慧和深远的战略眼光,提出和实施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和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深入分析了中日双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的基本特点,精准提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极大鼓舞和坚定了全国军民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心和信念。正是这种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使中国在面对强大的日本侵略者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条不紊地布局抗战大计,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展现出了非凡的战术智慧。将“游击战”从辅助战术提升为主战战术,并创造性地提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这一战术如同灵动的舞者,通过分散兵力、灵活机动,巧妙地避开了与强敌的正面硬刚。此外,还发展出“麻雀战”“地道战”“破袭战”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战术。这些战术将劣势转化为优势,让日军防不胜防,不仅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更塑造了中国共产党善于斗争的战略基因,被美国军事观察家誉为“东方战争艺术的巅峰”,彰显了中国军人在战术层面的卓越智慧。
“团结就是力量”。中国共产党把握和顺应时代大势,以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为最高利益,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关键抉择得到了全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和支持,使我们党在复杂政治局势中赢得主动。我们党放手发动人民群众,扩大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人民武装,创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全国发展共产党的组织,推动全国民众的抗日运动,并积极争取各民主党派、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和地方实力派等为主体的中间势力。对顽固势力,我们党采取“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立场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这些方针策略的成功运用,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了最主要的敌人,最广泛地团结了一切可能团结的同盟者。历史告诉我们,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三大重要法宝之一;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胜利。
8月29日在复兴门外大街拍摄的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横幅。新华社记者 谢晗 摄
薪火相传——让斗争精神照亮复兴之路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不忘历史”的警示,更是“面向未来”的启示。一个民族的复兴,既需要“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血性,更需要“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既需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更需要“审时度势、顺势而为”的清醒。
今天的中国,虽远离战火,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竞争、科技博弈、意识形态斗争交织叠加,捍卫国家利益的挑战从未如此复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面对围堵、遏制、打压,我们应理直气壮地进行斗争”。面对中美经贸摩擦,我们坚持“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的原则,既以“关税反制”维护国家利益,又以“扩大开放”争取国际支持,展现出刚柔并济的外交智慧。应对科技“卡脖子”挑战,我们既强调“自主创新”的战略定力,以举国体制攻坚“卡脖子”技术,又推动“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实现了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我们既坚守“双碳”承诺的底线,又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80年过去了,硝烟早已散尽,但斗争精神从未过时。我们既要继承先辈“敢于斗争”的风骨,也要学习先辈“善于斗争”的智慧。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乱云飞渡中把准方向,于变局中开创新局,牢牢把握历史主动,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作者 | 章晖丽 印丹洁 航天工程大学士官学校
责编 | 王静静
校对 | 翟婧
审核 | 于川、张凌洁
监审 | 彭亚南、刘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