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干部群众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续写英雄故事(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1949年5月20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刊登了这样一则寻人启事:阎焕春、阎焕景、阎焕曜,山西汾阳县人,咱家现住太原南园子西巷九号,希速来信。4天后,就在阎家人还满怀希冀的时候,收到三兄弟战友的来信,得知他们已全部牺牲。
如今,三兄弟的名字被镌刻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园的一座石碑上,石碑记录着“太原成成中学在大青山牺牲的革命烈士英名录”。
1938年,八路军奔赴内蒙古大青山,建立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太原成成中学一支400多人的“师生抗日游击队”,与八路军大青山支队一起北上抗日,阎氏三兄弟正在其中。
草原苍茫,青山巍峨,流传着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见证着抗战精神的代代相传。
无名的墓碑,留下了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史诗
从武川县城驱车前往位于井尔沟的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园,山路蜿蜒,青山相对。
陵园记录了1202位在这片区域牺牲的烈士,还有16位烈士安葬于此,他们的墓碑是这样写的:战士烈士、排长烈士、李科员烈士……很多烈士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曾在武川县公安局工作的王晓明回忆,父亲王荣华在成成中学一位叫“二丑子”的山西大哥影响下投身抗日队伍,成为一名交通员。1940年,在一次送情报时,收情报的人告诉他:“宋茂同志牺牲了。”
“宋茂是谁?”“宋茂就是‘二丑子’啊!”这时,王荣华才第一次知道“二丑子”的真名。后来,王荣华选择留在大青山,从交通员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游击队队员。
八路军开辟的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有力地牵制了日本侵略者西进的企图,八路军与当地各族群众一起战斗,直至全民族抗战胜利。
近年来,武川县通过系统性修缮、跨学科挖掘与文旅融合创新,从静态保护红色资源转变为动态传承革命精神。当地新建起900平方米的革命烈士陵园展馆,“青山烽火”红色研学路线年均吸引参观者超9万人次。
那些口口相传的故事,提醒着人们永远不要忘记
79岁的张威虎老人生活在包头市土默特右旗,20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搜集抗战故事。
作为村里第一个考上内蒙古大学的人,张威虎至今还记得是王经雨送他去上大学的。王经雨是曾经的萨县抗日游击队队长,现在土默特右旗的红色景点——王老太太故居,就是王经雨和他母亲王老太太的家。
王老太太本名乔培玲,丈夫去世后,她支持3个儿子走上革命道路。王家是游击队联络的据点,王老太太还变卖家产资助游击队。她的故事在当地口口相传,张威虎通过走访,不断挖掘出这个故事的新细节。
厚厚的故事文稿,都是张威虎走村串户、从多位老人的记忆里“抢救”出来的,一个个故事还原着那段岁月里的惊心动魄。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把什村的王兰柱也是如此。他40余年搜集整理各类抗日文物,然后捐给相关部门。他说:“这些东西,如果不搜集,就都没有了。先辈们的贡献,如果不讲,就没有人知道了。”
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这些故事,68岁的当地农户李挨红加入了武川县宣讲队。他说自己就是“种地放羊的”,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在劳作之余一笔一画写讲稿,讲述当年爷爷和母亲救助伤员、父亲传递情报的故事。他的讲稿上,笔迹深深浅浅,修改圈圈点点,记录着老人的拳拳之心。
救治八路军伤员的良药,长成了规模化的特色产业
从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展馆出来,车没行多远,就到了武川县得胜沟乡朱明仙家的农家乐。农家乐2018年开始营业,一年收入能有七八万元。朱明仙还在院外种了100亩黄芪,和亲戚们合作成立了农业合作社。
武川县有悠久的药材种植历史,当年药品紧缺,八路军等抗日将士受伤后,黄芪就成了治病养伤的良药。如今,武川县的黄芪已实现规模化种植,通过推广滴灌技术与精细化管理,亩产可达700公斤。
“一公斤13元钱,你这一年可是不少挣。”在朱明仙家,县里来的干部帮朱明仙算起了账。“哎呀,这投入也高嘛。”朱明仙掰着指头数,“一亩地,买苗1200元、化肥200元、铺管和地膜200元……少说成本也得2500元。”
“政府帮着上了农业保险,县农科局的技术员经常来指导,而且不愁卖,放心吧。”这名干部的一番讲解,让屋里所有人都笑了。
现在,县里建立了多个黄芪种植基地和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达3万亩。同时,当地还积极延伸产业链,黄芪切片、黄芪茶等多种产品相继上市。今年,这里的黄芪还首次出口,拓展了海外市场。
回县城的路上,放眼望去,绿色的草原沿着山坡蜿蜒起伏。这里已被划为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地人感慨:“今年的草原美得很呢!”大山不语,告慰先烈。
(本报记者方梓祎参与采写)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