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稿是从作家身上掉下来的肉”

“手稿是从作家身上掉下来的肉”

——《红旗谱》作者梁斌的手稿观

阅读作品,本就是与作家进行灵魂的交流。而阅读手稿,则更能跨越历史的时空,仿佛置身于作家创作的“现场”,与作家共同渡过创作、修改、出版等难关,成为历史的参与者。

2024年,天津文学馆举办“大地之子红旗高擎——梁斌诞辰110周年文学艺术展”。梁斌的家人将《红旗谱》《一个小说家的自述》等诸多手稿影印件捐赠给天津文学馆,引来众多文学爱好者前来观看。说起来,为什么家属没有捐赠原件,这还有一个故事。

梁斌视自己的手稿为生命。在特殊的年代里,手稿被塑料布包裹,藏于楼梯夹缝中。后来,经梁斌亲自整理顺序并装订,被锁在大柜里。1976年天津地震时,在危险面前,梁斌置家中其他钱物于不顾,率先抢出手稿。这些珍贵的手稿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一位西班牙收藏家出价十万美元购买他的手稿,梁斌却摆了摆手,说:“不卖,不卖。我的手稿属于人民!”

后来,梁斌整理好自己的手稿,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当时工作人员问:“梁老,您不留一部分?有捐一页的,有捐几页的,还有捐小薄册子的。”梁斌说:“我全都捐了。”梁斌是为革命为文,是为人民为文。他不是把文学创作当作自己的爱好,而是当作党的事业的一部分。他就这样将手稿全部无偿捐赠,连家人都没有留存片页。

手稿上一个个修改符号、一处处涂抹、一张张拼接,甚至点滴的汗水,都存留了作家创作时的热血,是作家风采的有力见证。在梁斌的手稿中,我们能看到有将“朱大叔”改为“朱老忠”的,这是为了叙事更加客观真实;也有将“抓两把”改为“抓两下”的,力求精准表达人物的动作;还有将“嘹亮的声音”改为“高亢的嗓音”的,更加突出农民质朴天然的优点。“嘹亮的声音”更适合形容长期训练、技艺成熟的歌唱家,用“高亢的嗓音”形容朴素农民的浑厚声线更为贴切,符合人物的身份。除了修改具体用词外,还有整行与整段的删减、涂抹、重写,那种创作时“切、磋、琢、磨”的状态通过手稿的墨迹直观呈现了出来。

看似平常几字变化,实则炼字有功。“不精不成,不能动人。”梁斌正是抱着极大的真诚创作《红旗谱》的。梁斌家人回忆:“他就像傻了一样,送饭就吃,不送就饿着。不跟人说话,别人说话也不听。写作之后,他脑子仍处在亢奋状态静不下来,除了失眠还是失眠。”由此可见,一页页摞起来比人还要高的手稿,是梁斌在文艺战线上辛苦耕耘一生的最好见证,凝结了他的心血。所以他说:“手稿是从作家身上掉下来的肉。”而梁斌的伟岸之处就在于,他始终认为“手稿属于人民”。

梁斌的《烽烟图》手稿曾经丢失,当时这部作品还没有正式出版,如果寻不回来,很可能就难以问世了。一次记者采访梁斌,他痛陈失稿之痛,记者报道了这一事件,后来终于寻得。原来,《烽烟图》手稿流传到军营之中,战士们十分喜爱,未曾损毁,而是被两名战士珍藏了。看到报纸上登载“寻稿启事”时,他们上交了部队。但这只是《烽烟图》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由山东的尹焕昌保存着。他在保定当兵时,见到此稿的上部,复员时带回了老家。他给光明日报社写信,并将半部手稿寄给了报社的秦晋。秦晋专程来到天津,将手稿转交给了梁斌,至此《烽烟图》手稿重回了梁斌的手中,《烽烟图》从而得以顺利出版。

在天津文学馆参观的人群中,有普通群众,也有成名的作家,还有怀揣作家梦想的文学爱好者。他们之所以对《红旗谱》有很大的兴趣,既是被《红旗谱》的艺术魅力所折服,也想通过探究《红旗谱》的诞生过程,学习老作家的创作技巧,正像武林后学总想向前辈讨教招式一样。但梁斌从不会吝啬独家秘籍,他只怕学习的人不够有耐心。因此无论什么人群,我们总会让他们在梁斌《红旗谱》手稿前驻足片刻,通过我们的讲述,不仅是传递写作技巧,更希望通过手稿展现出作家创作时的精神境界。

对绝大多数作家而言,创作都不是一个轻松愉悦的过程,一挥而就、文不加点总有些理想成分。“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没有“汗滴禾下土”的精神追求,是写不出好作品的。尤其是精品之作,大多是反复打磨、抛光的结果,否则难以光彩夺目、熠熠生辉。当代大多数的作家不再借助纸笔创作,一个删除键就抹去了多少一键一键的敲击声,而手稿则保存了历史记忆,直观地呈现出作家创作的艰辛。这在梁斌手稿中表现得尤为充分,也是我们向观众传递手稿的珍贵之处,能从诸多修改的痕迹中看出作品的原貌。在当时的环境下,大多数作家一边战斗、一边创作,梁斌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代表。在读书时他就参加革命运动,曾被捕入狱。抗战初期回乡组建第一支游击队,抗击日本侵略者。可以说,手稿凝聚着他的生活轨迹和生命历程,彰显着一种精神。在文学史上,因文献损毁、遗失等原因导致作品不被人所知的现象不在少数,当我们为之扼腕叹息时,就应该在今天保存好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手稿文献。

手稿以纸张的形式存在,是一种有机物,最忌外界环境的变化。而现代化的库房,可以做到防虫、防潮、防晒、防火、防震、防盗,最大限度地保存手稿的原貌。在此基础上,还要让手稿说话,对手稿进行修复与研究,挖掘手稿的价值。比如梁斌的手稿有好几种字体,部分是编辑校审时所写,传统方式需要由书法专家识别。而现在就可以用高清摄像机对手稿进行拍照扫描,在电脑上进行比对,不仅方便得多,还不用频繁接触手稿,避免损伤。在展出时,也能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简单的放大、缩小、旋转、抠字等技术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观众得以用更直观的方式感受文物、接受知识。

梁斌是幸运的,既有广大的群众为他保存手稿,又有现代科技让手稿长久留存、广泛传播,这是“手稿属于人民”的最好例证。

(作者:张依琳 唐新宇,分别系天津文学馆馆长、青年学者)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