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微短剧作为新兴网络文艺形式,2020年试水成功后,到2024年实现了爆发式增长。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微短剧的用户规模已达6.62亿,市场规模突破504.4亿元,同比增长58.97%,首次超越电影票房。2025年,微短剧的市场规模预计达到634.3亿元,2027年可能突破1000亿元。在爆发式增长的背后,微短剧产业也面临内容同质化、价值观偏移等隐忧,国家广电总局数次发文,规范产业发展。为将监管压力转化为内生动力,微短剧产业亟须走上一条内容精品化、用户社群化、产业生态化、行业规范化的长期发展之路,能够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促进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打造精品内容,实现从“爽感消费”到“价值共鸣”的转型。在初期阶段,微短剧大量依靠霸总人设、雷同情节、套路化反转等手段刺激大众的爽感体验,吸引流量快速变现,但因粗制滥造,导致用户整体评价偏低。随着转型升级与市场规范,更多专业的广播电视媒体机构、网络视听平台、制作机构下场,多元化题材迅速发展,提升了微短剧的质量。国家广电总局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发布以来,不仅带动了微短剧与文旅的跨界融合,更促进了“微短剧+普法”“微短剧+科普”“微短剧+历史”“微短剧+文化”等多种形式繁荣发展。比如,《逃出大英博物馆》融合真人拍摄与3D动画技术,将文物拟人化,以精巧的叙事演绎了“文物归乡”的深刻主题,“润物细无声”地渲染了家国情怀,激发了大众的文化认同与价值共鸣。微短剧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精品化、多元化的道路,不仅要以娱乐性填补大众的碎片化时间,更要从剧本打磨、视听语言、演员表演等多维度提升品质,把“电子榨菜”变为“精神大餐”,致力于为大众提供精神滋养与价值赋能。
深耕用户关系,推动从“即时满足”到“情感连接”的转型。微短剧脱胎于网络文学,结合了热点题材与影视创作,以快节奏、强反转等方式即时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而即时满足所带来的短暂快感,无法长久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播完即弃”是微短剧长效发展的瓶颈。这需要在内容精品化的前提下,通过系列化、IP化运营形成长期的用户黏性。比如,用户根据原剧IP进行二次创作,重构角色关系、续写或者改写剧情、设计新结局……让每个人都能成为“五分钟导演”,增加用户社群的活跃度。同时,通过“微短剧+游戏”“微短剧+互动剧”等模式,用户的参与感得以进一步增强。再如,互动短剧《谍影成双》的双人共创模式适配“搭子文化”,用户即为玩家,可以通过游戏沉浸式体验剧情,形成动态叙事网络,促进年轻群体拓展社交场景,打造情感社群。运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用户可以复刻个人偏好的艺术风格加入创作。近期模仿吉卜力工作室标志性艺术风格爆火,点燃了全民参与的热情,强化了用户的情感投射与身份认同,引发了群体性的“数字怀旧”,打造了线上共同体。只有将用户社群培育为情感共同体,才能厚植受众土壤,给微短剧的繁荣发展供给持续动力。
共建产业生态,探索从“赚快钱”到“可持续”的转型。微短剧具有拍摄周期短、投入成本低等特点,当前,平台方和投流公司通过流量垄断和分润机制占据收益链顶端,靠“赚快钱”在产业中迅速分利。但是,“快进快出”“流量狂欢”的发展方式不利于微短剧产业的长远发展;创新盈利模式,共建产业生态,促进编剧、制作方、品牌方、海外市场参与者等主体的多元共生,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其一,改变“流量收割”思维,平台方调整分成规则,让创作者和投资者按比例得到更多的广告收入、IP衍生收益等,促进形成健康的产业生态;其二,延长精品微短剧IP的生命周期,开发相关衍生品,是释放长尾价值的有效手段,比如,微短剧《锦衣巷》热播后,与汉服品牌联名推出角色同款服饰,并同步推出“锦衣巷非遗体验工坊”,带动大量用户参与线下活动,提升了川剧、皮影戏等非遗项目的关注度,激活了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其三,微短剧产业拓展到海外市场,不仅有助于我国文化价值的对外传播,也吸引了海外游客的关注,带来长远效益。
规范行业发展,促进从“流量至上”到“长期主义”的转型。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以来,“分类分层审核”“白名单”“总编辑内容负责制”等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这意味着治理范围从内容审核扩大到行业规范。微短剧的规范化转型并非简单约束与监管,而是意在通过制度设计,将行业内的短期流量冲动转化为长期价值创造。一方面,构建创作、生产、传播、推广的全链条治理体系。运用区块链技术健全平台版权登记,落实版权保护的法规制度,保障创作者的合法权益;通过数据监管加强流量审计,遏制“虚假投流”“刷量买榜”等乱象,推动行业公平竞争。另一方面,促进政府、平台、行业与用户的协同共治,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平台需担负起内容审核、流量分配、算法优化等职责,行业需制定标准、构建自律生态,用户需利用好“共创者”身份,参与平台治理与监督。在全流程、多主体的共同努力下,推动微短剧实现“长期主义”目标。
在新技术、新业态、新场景的发展趋势下,网络微短剧正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微短剧产业应以文化为魂、以创新为翼、以用户为中心,提供更加优质、丰富、多元的文化产品,提升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